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激进左派",亦称"极左派",是当代中国"左翼阵营"的"后起之秀",以其政治立场的极端坚定、极化观点的暴烈鲜明而卓然于世。
他们以某些"左翼网站"和地下边缘刊物为主要发声平台,以"反资反美"、激进革命、底层动员、刺激民粹为其核心观点标识,近年来的崛起大有"盖过"其新、老"左派"前辈的势头。
但"激进左派"的话语体系及其政治主张中,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逻辑陷阱",其急欲促发的学术舆论或社会运动,更具有难以估量的"公害"甚或社会危害。对此,值得政学两界给予理性关注和剖析警惕。
"左翼阵营"的"急先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代中国的学界同样呈现各式"群分"。"老左派""新左派""中间左派""激进左派",同属"左翼阵营"中的"学术友军",其代际沉浮和学理演进,与其自身学理论证的学术资源紧密相关,也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阶层分化紧密相关。
传统"老左派"的基本学术立场,是固守前苏联模式的僵化体制,坚持计划经济,坚持公有制,强烈反对市场经济,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因其学术话语难以"与时俱进",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所谓"新左派",则是在"老左派"走向衰落之际转向学术舞台,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理论为学理资源,以反对全球资本主义化、反对国际资本的全球扩张为标识,强烈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反对市场竞争机制渗透侵蚀社会,其影响辐射范围仅在"温和新左派"的知识小圈子。
2008年以后,"新左派"渐趋理性化学术,也没有激化与"自由派"后续的相争相辩,逐渐回归学院派文人的"象牙之塔"。正是在"老左派"销声归隐、"新左派"回归学术,"左翼阵营"看似"失落"的空档期,由社会结构变革和阶级阶层分化所激发的"激进左派",绝地逢生、冲杀而起。以2000年"乌有之乡"网站(现已关闭)的开办为核心阵地,"激进左派"有了自己的舆论发声平台,形成了一个以所谓的"民间学人"为主体的理论圈子。
"激进左派"以"无产阶级专政下不断革命"思想为学理资源,以"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为基本方法论,以反对资本主义和当代修正主义为核心政治主张,以代言和代表底层工农大众为动员旗帜。其学术取向与社会现实指向,是希望通过组织底层民众,造成强大的"底层动员压力",向政学两界同时博弈施压,并尽可能地影响高层决策。"激进左派"何以"激进"?为什么要"如此激进"?这正是其与"老左派""新左派"不同的地方。"老左派"以权力资源为依托,其现实指向针对高层决策,其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市场经济的主张多为"隐而不发"。"老左派"影响多在"老干部"的中高层小圈子,其政治信仰的坚定纯洁和自身的正直清廉不乏感人之处。"新左派"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知识资源依托,其现实指向针对"新自由主义狂潮",其反对全球化大势、反对资本主义化的主张,也更多地针对知识界的新老"自由主义"。"新左派"之中不乏"学功"深厚者,其西方学术的知识背景和学理资源,使其更多在"思辨的意义"上"纵论中国",其影响力也多限于"知识青年"的学术圈子。而"激进左派"崛起于"民间",既无"老左派"的权力资源,也无"新左派"的知识资源,只能以"立场激进、主张激进、指向激进"相标榜,激发和集聚底层民众的积怨积愤,以裹挟底层民众的"乌合之力",以期相争相抗于政学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