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在德国 德教授警告:不能废除中医中药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科教 > 正文
中医中药在德国 德教授警告:不能废除中医中药

1. 德国教授警告:不能废除中医中药

2. 德国中药店联合会奠基人李培克:我的中药遍布全德

3. 乡间行医:南京中医在德国

 

怎样对待传统的问题,在中国历来争执不衰。近日,上海中医大学庆祝建校50周年,请来德国医学专家做讲演。来自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多博斯(Gustav Dobos)教授发出警告说,中国不能自行废除中医中药。多博斯是领导全德国唯一混合疗法与自然疗法专业的正牌教授。该警告的背景是10月以来,中国对告别中医中药的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

谈废除的背景

对中医中药的褒贬,今年以来在中国国内再次叫响。今年4月,湖南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他在文中批驳中医是“装腔作势,欺骗患者”,“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效”,“并为医生的无效施治开脱责任”。

张功耀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本人曾当作赤脚医生,用中医原理为人治病。他的文章虽然受到界内人士的注意,但媒体并没有对此作出过分反响。10月,他领衔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引起轩然大波。中国卫生部明确表态反对,并说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


89%的德国人同意中西医结合

这些人相信中医Bildunterschrift: 这些人相信中医

显然,多博斯的演讲是对张教授极端立场的修正。多博斯认为,中西医结合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好处。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他说:“当然不可否认,西医发明了一系列拯救了病人生命的治疗方式”,尤其在急救领域、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急救等方面,西医的可靠性和救治效果无可替代。“虽然如此,西医的局限性仍是相当明显。”生活工作压力给健康带来的疾病以及衰老过程中出现的慢性疾病等领域,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医治方式显然更为有效。

庆祝上海中医大学50周年校庆的仪式上,多博斯教授说,西方社会对副作用小的治疗需求很大,尤其是那些老年慢性病需要常年治疗的患者。在德国艾森市的医学院里,德国医生同中国同事一道对患者诊治,中医治疗方式如针灸、中草药、太极拳、气功、推拿和刮痧等治疗方式都能用上。

2005年,德国公布了全球迄今内容最广泛的针灸调研。报告明确指出,用针灸治疗腰疼、偏头疼、头疼等疾病,效果不是比单纯西医治疗方式好几,就是至少同样好。多博斯警告道,在中国快速同西方接轨、全盘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人患上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因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疾病。因此,假如中国在现在的时刻丢弃和忘却古老中医留给人类的经验精华,实在叹其可惜。此外,欧洲和美国的医学界对中医的热情越来越大,很多医学院开始研究中医,许多诊所开始引入中医疗法。德国著名的阿伦斯民调研究所(Das Deutsche Institut für demoskopie in Allensbach)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过中医治疗的患者中,89%赞同中西医合治的方式。该调查还显示,只对学院西医有信心的德国人仅占18%。

德国中药店联合会奠基人李培克:我的中药遍布全德

随着上世纪70年代初,中医开始进入德国,很多德国和华人医生为推动中药向国际间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望、闻、问、切已不再是华人医生的专长。据统计,全德国目前已有20%的私人诊所采用中药、针灸、气功等中医疗法诊治德国患者,仅中药药店就有65家遍布全德。李培克创办的德国乌帕塔尔“桂冠”药店加工生产的中药药材多达800余种,面向全德销售。

 
德国乌帕塔尔市的朗尔∙费勒德尔大街上商铺寥寥,桂冠药店的兴隆却格外显眼。许多老人为买中药则要排队等候。这是化学博士李培克12年前创办的集中药销售、加工于一体的中药店.店长李培克介绍说:“70年代德国还没有专门培养中医人才的学校或单位, 我的专业是天然药物化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中国的中草药发生了兴趣, 那时我都是利用周末自学的中医理论。”
 
今天的李培克不仅是一名拥有中医执照的内科医生,还是德国65家中药药店联合会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能把中医的精髓领悟的更加透彻,2002年他分别走访了上海, 北京的各大中医学院, 药店与中国的中医专家举行座谈。
桂冠药店的四楼就是中药加工地。10位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员工各站其位。不到300平米的地方,从苦参,地龙到益母草被依次整齐,顺序的摆放在货架上。在这里药剂师们每天会接到来自全德各地的医生处方超过150份。他们采用人工和机器碾磨的方式加工中药,然后根据医生处方为患者配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德国合法注册的有500多种草药,而桂冠药店的800种草药中,就有200种产自中国,其余600种产自世界其它地方。
 
李培克表示:“ 其实中药在德国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大部分德国人对中药的疗效,质量还没有完全的信赖。”尽管桂冠药店的每一种草药都有产品认证和保质期,但患者在够买时还是首先尝试由德国生产的同类草药,就拿益母草为例,在颜色上中德的不同只有深浅之分,味道上也略有差异,那么疗效上哪个更佳,李培克说现在还处于尝试阶段。
 
如何让更多德国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是现今德国中医界遇到的最大问题。通常在德国买中药的患者有两种:一是针对西医无法治愈的慢性病;二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希望享受所谓的天然或自然的物质,对那些西医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产生了一些恐惧。李培克表示,以上这些也为中医在德国的发展和开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中医的从业人员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增加,每年参加德国中医药协会的人数从600人增加到上千人,仅乌帕塔尔医学院每年就培养400位中药药剂师。
 
相对中药的引进,中医人才的大批培养,德国药品监测机构的严苛则显得有些背道而驰。据了解,每一味中药从申请到批准时间较长.按照德国药品发规定审批至少要5年。现在德国市面上准许销售的38种重要都是30年前德国传统中医学院70年代在德国申请的.其余的大都按照营养品和食品销售.其中中医在德国最大的障碍是,德国保守的医疗保险政策。至今,德国医疗保险的大门还没有向中医开放。李培克说:“中药药费还没能列入德国国家医疗保险的保单中, 现在只有一些私人保险公司能够做到中医就诊的报销。这就大大减少患者的中医就诊优势。”
 
另外,为增加客户对中药品质的信赖.桂冠药店还采用了四眼策略, 来保证其质量.药剂师从抓药, 配药到寄出都要经过两人以上的互相检验.尽管如此, 类似“小飞虫事件”也在药店刚建成的一段时间内发生过。
 
12年来,桂冠药店除了将中药做为重点销售策略外,类似的中医治疗也是李培克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要将中药真正打入德国还有一段路程,但他相信总有一天,德国人不再把中药看成是西医无法治愈的补充,而是更多的从营养学,人体学角度认识到中药的真正功效。
 
乡间行医:南京中医在德国

两名来自南京这个500万人口省会的中国医生,迢迢千里来到德国,在人口大约8000人的南部小城奥托伯依伦的一家德国医院行一年的中医。何等反差,可想而知。德法合作的文化电视台arte本周分5集介绍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有关患病和康愈、有关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相会的中德合作项目,以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医和中医在德国应用的情况。

身穿白大褂的陈教授(女)身材娇小、爱笑,她现在已经会用德语和病人交谈了。她和同姓但不同家的另一名陈教授一起,2004年10月被南京中医药大学派到奥托伯依伦工作一年,用中医手段治病。陈教授告知记者,来德国前,除了书本和电视的介绍外,她对德国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多。
 
就是陈教授的前任毛(注:音译)教授一开始也得先适应德国的生活。就饮食而言,他还是更喜欢中国风味,但对德国的蛋糕,他则赞不绝口。他对德国南部的雪景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在他的家乡南京很少有大雪纷飞的时候。他以其非常礼貌的方式一再强调,他非常高兴有机会在小城奥托伯依伦工作一年。他很自豪自己是汇集了上千年传统和经验的中医的代表。当记者问他如何可以在瞬间内,单凭患者的舌头就作出诊断时说:“中医非常注意对病人的观察,人的内脏是否有问题全都会反映在舌苔上,所以诊断舌苔对中医非常重要,每个中医都要接受历时多年的训练。”
 
同时,他也高度赞赏和奥托伯依伦的西医进行的合作工作。他认为,西医的优势在于许多医疗器械,凭这些器械也可以作出相当精确的诊断,虽然这是另外一种诊断。但他认为,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疾病只有中医才能予以诊断和治疗。在这一点上,陈教授也表示同意,如睡眠不好、感觉不适等病症。
 
毛教授和陈教授也观察到,一开始,奥托伯依伦的患者往往都对中医抱有一丝怀疑,对医生及其治疗方法观察得很仔细,但他们同时也对中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刨根问底,仔细了解医生在干什么,因为和中国不同,德国老百姓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如穴位啦、经脉啦等等很不熟悉。
 
中医并不仅仅是针灸、拔火罐或者推拿,中医对健康的概念和西医完全不同。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中医和西医对此的理解是完全对立的。中国过去的普遍做法是,只要病人身体保持健康,医生才能拿到报酬。如果保健对象病了,只有当病治好后,才给医生付钱。因此,预防保健在中医里的地位很高。毛教授介绍了他和德国病人打交道的经验:“一开始,病人都很谨慎,但他们还是听从我们的嘱咐。我一直强调预防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视个人身体状况而定的体育锻炼很重要,营养也很重要。这里的病人也接受了这些观点。”
 
如今,小城奥托伯依伦的病人对中国医生、对他们原本非常陌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建立了信任。在这家医院的负责人罗泽特(Losert)女士看来,这一点其实并不令人惊奇。她介绍说,他们一开始也曾有担忧,但做开以后发现,担忧是多余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德国著名自然疗法克奈普氏疗法的创始人克奈普(Kneipp)就出生在奥托伯依伦,这一带属于接近自然的乡间,因此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接受程度也就高,再加上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当然可以赢得病人的信任。
 
困难更大的,倒是组织管理工作:虽然这家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已历时三年,后者每年派两名专家到德国行医一年,但办理签证的手续依然非常繁复,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刻成行。罗泽特说,办理签证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国人和德国人截然不同的办事风格:中国人不慌不忙,德国人紧敲锣鼓。
 
两种文化背景短兵相接,在中间发挥重要调解作用的是嫁给德国人的华人丁克尔(Dinkel)女士。她不仅担任翻译,把德国没有的中医概念,比如上火、湿重等用德语来解释,而且还时时照顾一般都是首次来到欧洲、因此容易不习惯的中国医生的衣食住行,向来自南京这个大城市的医生们介绍德国乡间的陌生世界。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德国之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7/0620/4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