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旧酒:25年10月中美APEC会晤的“面子和谈”本周,中美高层将在亚洲展开关键会晤,全球市场屏息以待。但在大量看似缓和的信号背后,真正的剧本可能与2018年如出一辙:达成一个代价高昂、象征意义大于实质的“面子协议”。
1,协议内容的“高度表演性”。
从目前释放出的谈判轮廓来看,极可能出现如下交易结构:美方:暂停取消原定于11月1日加征的100%关税(或延后30-90天),暂缓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新一轮出口管制;
中方:承诺未来采购美国大豆,局部放宽对美稀土出口限制,甚至表示愿意对美投资,加大对芬太尼管制。
看似“互利”的让步,其实处处都是taco的空间。中方大豆采购承诺未必兑现(18年就未完全履行),稀土制度未取消,仅暂时放松,随时可以收回。投资更是远期口头意向,美方也是一样减的关税随时都可以加回来,(18-19年达成中美协议后部分关税曾经降到7.5%,现在呢?)。整场谈判更像一次特朗普营造“政治作秀”的演出,而非结构性缓和的拐点。
2,双方核心战略目标不具备让步空间:
台湾问题:国务卿卢比奥高调发声称“绝不为协议牺牲对台支持”,直接锁死美方底线;
稀土管制:中国已将稀土管制纳入战略博弈工具,不可能放弃;科技壁垒:美方压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长期意图毫无转圜迹象,而中国已经把科技独立自主写入十五五规划。
3,外交信号:边缘化?
本次特朗普亚洲行的会面顺序极具象征意义:优先会见马来西亚与东盟国家,并介入调停泰柬冲突;随后会晤日韩领导人,推进稀土、芯片链去中国化方案;最后才轮到中美会谈,且安排时间极短。
这清晰释放出一个信号:美方通过巩固盟友圈,试图边缘化中国,同时压缩中国谈判筹码空间。这次韩国会面,中国除了朝鲜(场外),缺乏可以调动的实质性盟友。
4,中方必须要表现强硬:
上周末,北京爆发罕见抗议,内部压力之下,中方很难在国际场合显得让步。
这一点在周末和美国财长本森特的会谈中李成刚高调露面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典型的在塑造强硬形象(贝森特前两天在FOX采访中说李被解雇)。
5,2018年的幽灵
如果这一轮谈判以买大豆换取关税减免达成协议,那将是2018年休战的重演。18年中美贸易协议(及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最终变成了“废纸”,因为采购目标未实现,结构性问题被忽视。今天市场如果再相信一次象征性协议,实质上是在重复过去的历史。
一旦政治局势风吹草动,协议必然“快速破裂”。尤其特朗普这类情绪化领袖,随时可能“反悔taco”。
6,华尔街的观点
多家华尔街机构,包括华尔街日报等财经媒体将本轮更可能视作战术性缓和,除非触及核心地缘(如台海),否则难构成战略性和平,他们认为近期的和谈会导致暂时休战,而非持久和平。
7,概率评估
我们的评估:70%概率双方达成“交易互换协议”:美国暂停或推迟(可能延期30-90天)11月1日的100%关税和科技管制。中国增加农产品采购并暂时放松稀土管制,加强芬太尼管制。双方都声称胜利,但协议未来随时可能破裂。
20%-30%概率谈判破裂或延后:鉴于极度缺乏信任,最后一刻的退出、误判或领导人掀桌离场的风险仍然存在,无法忽视。
0%概率全面和平:可能性极小。战略和技术竞争过于根深蒂固,很难达成全面协议。
结语:从大豆采购到稀土政策,从外交仪式到鹰派回潮,整场“和平谈判”的包装虽华丽,却难掩其空洞本质。现实是中美脱钩已经无法逆转,结构性冲突仍在加剧。
不要被握手合影所愚弄,最可能的情景是一个未能解决核心问题的脆弱停火。鉴于此前市场已为11月1日的“100%关税”高度承压,只要能够达成协议避免最坏情况发生,就能触发短线“释压性反弹”(Relief Rally),但要注意推动中美脱钩的结构性力量依然强大,长期的冲突远未结束。
这份协议,或许能换来短期的市场喘息,却换不来真正的长线结构性稳定。若金融市场再次被“面子协议”迷惑得团团转,那么代价将远超2018年那一轮对抗。
本文观点基于当前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地缘政治变量大、行为不确定性高,请投资者自主判断、独立决策,注意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