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上任后最具代表性的大国外交战略。2013年,他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接着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正式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象征中国企图以经济实力打造新型国际秩序,从基础建设出发,延伸至金融、能源与政治影响力。然而,十二年过后,当年被视为中国“大国崛起”的见证,如今却在东南亚出现越来越多债务与主权的阴影。
“共建共债”下的陷阱蓝图
印尼雅万高铁原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金字招牌,却迅速成为债务与民怨的象征。这条连结雅加达与万隆、全长142公里的铁路,成本从最初的40亿美元暴增至73亿美元,营运首年便亏损逾62亿新台币。印尼政府不得不以主权基金重组债务、寻求降息与展期。对中国而言,这是全系统、全产业链输出海外的象征;对印尼民众而言,却意味着环境破坏、社区迁移与票价高昂。
类似的命运也在老挝上演,中老铁路耗资60亿美元,相当于老挝GDP三分之一,中方持股七成,令永珍财政濒临破产,甚至被迫将国家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让与中国南方电网换取债务缓压。威廉玛丽学院AidData研究显示,老挝对中国的债务曝险全球最高。从雅万到中寮,这些所谓“共建共荣”的工程,实际上更像“共建共债”的陷阱蓝图。
从债务枷锁中警觉
东南亚向来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布局区域,但荣景已不复见。马来亚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在东盟的投资自2018年达峰后逐年下滑,疫情后虽略有回升,仍难重现盛况;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戒心日增。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调查显示,逾六成受访者担忧中国影响力过大,特别是越南、泰国与菲律宾等国尤为警觉。
当年的“基建合作”如今被视为“债务枷锁”,揭示其经济逻辑实为“以贷换权”。中国以庞大资金与技术输出港口、铁路与电网,却伴随高利贷款与不透明契约,使伙伴国陷入依附与债务泥淖。 AidData报告指出,中国海外贷款已逾1.2兆欧元,八成流向财务困境国家,逾千项工程被迫延期或取消,北京甚至须靠“救援贷款”维持体面,从输出者变成债务维稳者。
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在政治层面,一带一路使中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区域渗透力。无论是缅甸皎漂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或印尼的工业园区,中资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程度已超越商业行为,形成准战略据点。港口可以兼具军民两用,电信网络成为情报节点。当东盟国家意识到这种经济—战略双重依附时,便开始调整立场:马来西亚重新审查中资高铁案,菲律宾停止铁路建设贷款,甚至越南与印尼都刻意分散投资来源,以免过度倚赖单一国家。这些变化显示,“一带一路”虽仍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工具,但其吸引力正在消退。
这场博弈也改变了印太区域的战略版图。美国与欧盟相继推出《重建更好世界》(B3W)与“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主打透明融资与问责制度。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她未指名中国,但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当中国以国家资本为杠杆输出影响力时,西方试图以制度与规范重建信任。未来印太竞逐的核心,不在于谁出钱更多,而在于谁能提供一个可持续、可问责的合作模式。
东南亚向来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布局区域,但荣景已不复见。(美联社)
东盟国家开始学会与中国保持距离
从雅万高铁到中老铁路,从债务重组到主权让渡,“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光环正逐渐褪色。中国原以为能以基建塑造命运共同体,却在债务与不信任中陷入自我矛盾。当投资变成枷锁,当合作变成依附,东盟国家开始学会与中国保持距离。十二年后,这条“新丝绸之路”不再是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而是一条布满裂痕的政治长堤。
它通向的不只是经济未来,也映照出权力与信任之间难以修补的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