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月大豆期货23日暴涨,创下9月中旬以来新高,打破过去一个月的下行趋势。表面上,这是“北京送给川普的贸易大礼”——市场盛传中共国紧急下单采购约126万吨美国黄豆,以在即将登场的APEC川习会前营造“谈判气氛”。但仔细看,这场“突发利好”更像是一次经济焦虑下的自救操作。
英国理财顾问公司LiveSquawk23日爆料称,美国政府部分停摆,农业部(USDA)暂时无法公布每周出口数据与每日销售记录,使得市场真相被一层迷雾笼罩。就在这一真空期,传出北京“巨额采购美豆”的传闻。
大宗期货顾问公司ADM Investors Services隔日火速驳斥:“目前并无证实的中国采购纪录。”这意味着所谓“送礼川普”的故事,可能是中共惯用的心理战与舆论操盘——既向国内制造“经贸转暖”的幻觉,又想在国际舆论上暗示:“中美关系正在恢复。”
虚火与现实的落差
事实上,中共国的压榨油业利润已跌至谷底,生猪存栏减少、豆粕需求锐减,使得进口黄豆的实需明显下降。北京若真买美豆,多半出于政治象征而非经济逻辑。
中国大连市场当天虽出现黄豆、豆粕与棕榈油期货同步上扬,但豆油价格反跌,显示资金炒作痕迹浓厚——更像是一场“制造乐观”的演出,而非真实的供需复苏。
国际谷物理事会(ICG)最新预测:2024—202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略降至4亿2800万吨,需求则上升至4亿3000万吨,库存进一步收紧。理论上这对美豆构成支撑,但中共若以“政治性采购”支撑价格,最终只会伤害自身外汇储备与进口结构。
中共的“贸易幻术”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北京长期利用“采购美豆”作为外交信号:当中美关系紧张时暂停进口、放风转向巴西;当需要缓和时则象征性下单,借此换取谈判筹码。
这种“豆外交”在2018—2019年贸易战期间屡次上演。川普当年就直言:“他们在玩游戏,但我们在制定规则。”如今5年过去,中共再度搬出同一套路,说明其内需与信任体系早已枯竭。
实质是“贸易恐惧症”
这次传言真正暴露的,是北京在“去美元化”和“外贸下滑”双重压力下的恐惧。
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欧美资本加速撤离,中共出口数据连月下滑,外汇储备被持续消耗。靠购买美豆制造“关系缓和”的假象,只能短暂稳住市场,却无法掩盖体制性危机。
美国前贸易代表葛里尔(Jamieson Greer)刚刚宣布启动对中共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调查,显示华府并未被北京的姿态蒙蔽。对川普而言,这不是“北京的礼物”,而是北京的投降信号。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分析:中共每逢政经压力上升,便通过采购或放风采购,“象征性进口”向外界传递“正常化”信号。这次美豆风波,是其经济困境与心理失衡的缩影。虚假的繁荣,掩盖不了实质的衰退。“中共所谓的‘送礼外交’,送出的不是诚意,而是恐惧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