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信号来了,中国三低时代来临中国经济真相|中国财经在线|金融财经信息|财经资讯新闻☀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重磅信号来了,中国三低时代来临

房地产泡沫与就业困局:年轻一代的“沉没成本”

在全球经济动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泡沫破灭、人口红利消退与就业结构失衡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挑战。经济学家付鹏指出,1980至1995年出生的一代人成为“最惨买房人”——他们大多在2020至2022年房价高位时“上车”,却在楼市下行中深陷资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的困境。

数据显示,这三年间约有5000万家庭首次购房,正值房价高峰期。然而,房价自此回落:一线城市跌幅超过8%,二三线甚至超过15%。过去依靠房地产加杠杆实现中产阶层跃升的路径被堵死,居民杠杆率自2008年18%上升至2024年的62%。房产泡沫破裂对中产家庭的打击不仅是账面财富的缩水,更动摇了家庭财务安全感。

与此同时,就业结构变化进一步放大了年轻群体的焦虑。2024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076万,研究生学历贬值明显,"学历越高、就业越难"成为现实。很多年轻人被迫进入“临时就业”市场,比如8000万外卖员与快递员中不乏高学历者,还有部分成为“全职儿女”暂缓就业。付鹏强调,这种“缓冲”不能长期持续,尤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父母无法长期提供经济支持,而社会流动性又在下降。

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在于就业“匹配难”而非“岗位消失”。私企更倾向雇佣年轻人以降低成本,中年人则因工资高、负担重而被边缘化。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的放宽(本科至38岁、硕博至43岁),看似为中年人提供喘息机会,实则暴露出劳动力快速萎缩、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深层危机。2023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减少1000万,平均年龄已近39岁,35岁“职场危机”被动延后,但难以真正破解结构困境。

付鹏提醒,年轻人应正视时代现实,摒弃“第一份工作决定一生”的迷思,鼓励多尝试、多积累、多社交。他建议家境普通者尽早接触社会,锻炼技能;父母则不应焦虑于短期的就业与薪资问题,而应注重对子女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传承。

外卖骑手(网络图片)

创新受限与体制桎梏:中国经济的“完美风暴”

相比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更深层的挑战来自制度和结构的制约。北大教授张维迎指出,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套利”模式——利用资源错配、价格机制不健全以及开放初期的制度红利,实现快速扩张。然而,套利空间已基本耗尽,中国必须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模式。

问题在于,当前体制并不支持创新。张维迎指出,金融体系仍由国有银行主导,偏向低风险债权融资,不利于颠覆性技术的长期投入;国企缺乏创新动力,私人投资则面临审批限制,政府资金运作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此外,宏观调控频繁使企业难以形成稳定预期,缺乏产权保障和政策连贯性也使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

这使得中国正面临一个结构性难题:人口红利消退、房地产泡沫破灭、消费持续低迷,创新又缺乏制度支持,经济增长可能长期陷入“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的“三低”状态。而在国际层面,逆全球化趋势、中美脱钩、外贸不确定性上升,又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空间。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完美风暴”。社会阶层开始明显分化,财富逐步向少数人集中,中产与青年群体的未来不再稳固。K型分化趋势下,富者愈富,普通家庭陷入“向下流动”的焦虑。

应对之道并不复杂,却需要政治与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张维迎与付鹏均呼吁:必须以改革为基础,构建一个尊重私有产权、放松投资管制、支持股权融资与市场化创新的经济体系。同时,在人口政策上也应从形式主义转向实质性激励,如降低房价、提升教育与医疗资源配置,真正提高育儿的可及性与生育意愿。

未来的方向必须是从“套利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体制红利”转向“制度变革”。否则,中国可能步入长期的经济停滞,用一代人的时间消化今日积累的各类风险。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时方

来源:阿波罗网时方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