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一种懒惰的技术。人们喜欢这一点,甚至喜欢得过分了。现在,人工智能显得很神奇,是因为它是与有思维能力的人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当有思想的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病态、懒惰、轻率、无法自己给出任何答案的人时,那会发生什么呢?(Illustration by The Epoch Times, Shutterstock)
美国跨国零售行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首席执行官道格‧麦克米伦(Doug McMillon)近日表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正在颠覆公司各个层面、各个行业的每一个岗位。许多岗位将会被淘汰,也会创造出一些岗位,而且大多数岗位都会以某种方式被重新调整。这一切都发生得如此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这当然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无疑应该让我们对这趟未知之旅同样谨慎对待。明智的做法是:问一问代价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失去什么?
人工智能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其功能、效率或实用性。它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表现都令人惊叹。危险在于它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整个宗旨就是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但是获得答案并非人类进步的源泉。
简而言之,人类的进步源于不断的学习。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经历获得答案所需的种种不适。我们首先需要学习一些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我们会发现自己错了,然后又错一次。我们发现了错误,修正了错误,但是仍然还是错的。于是我们发现了更多的错误。最终,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这个时刻,我们就会感到满足。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学习的过程源于失败的痛苦,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人脑的力量。而那些依赖人工智能来生成所有答案的学生或工作者,永远不会培养出自己的直觉、判断力,甚至智力。这样的人会一直处于无知状态。知识的漏洞将无法被发现和填补。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危险。
这个观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雷特瑟夫‧莱维(Retsef Levi),他在9月24日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举行的一场活动上发表了演讲。这场演讲精彩绝伦,还提出了许多其它观点。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构建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的系统可能会对自由、民主和文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即使从个人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消解我们的思考能力,仅仅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思考。最近,我查询的几乎每一份文档都提供了一个带有快速摘要的人工智能工具,这样我就不用真正阅读任何内容了。这太荒谬了,我希望这些公司能停止这种胡闹的行为。
然而他们不会停止。这一切都始于一个我所鄙视的词语:“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指对较长商业计划书、研究报告或项目提案的简明概述,提炼了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发现和结论,以便特定读者能快速掌握核心信息)。我不知道这个词从何而来。难道是说,一位忙碌又讲究排场的“高层主管”,身上挂着呼叫器、开着飞驰的跑车,根本没空理会细节与故事脉络,因为他得接电话、做出重大决策吗?我不知道,但如今“执行摘要”已经泛滥成灾,席卷了所有领域。
我们现在希望每个人都直奔主题,直接问“是谁干的”,而不是去看那些戏剧性的情节,或者听听那些电梯游说(elevator pitch,指在极短时间内用简明且具吸引力的方式阐述核心观点的沟通方法),因为我们根本没时间多想。毕竟,我们总有更好的办法来打发时间。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有人会想,读更多“执行摘要”吧。
这些全是荒谬的伪装,我们自以为科技已经如此先进,导致我们以为自己实际上不再需要了解任何知识。智能系统会替我们搞定这一切。
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有了这么多工具来逃避真正的思考,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系统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呢?
有人可能会说,电子计算器和互联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确实如此。它们都存在这种危险。
我大概是最后一代在大学里只靠卡片目录和纸质书堆作为唯一资源的学生了。不上课的时候,我就泡在图书馆里,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地板上,四周都是书架。
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工作,也收获了回报。博览群书是一种乐趣,我用两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地读完了大学图书馆里的馆藏书。这就是我如今引以为傲的知识库。
我爱上了学习。我不仅想知道答案,更想知道如何找到答案。
即使是寻找期刊,也需要翻阅无数厚厚的书本,仔细阅读。一旦找到,我们就可以去书架上挑选150年前的文献合订本。我们可以像前几代人一样,亲身感受这些书页,体验阅读它们带来的感受。
我常常想,这种情况是否会再次发生在如今的学生身上。我在想,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毫无疑问,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了。信息时代有很多美好的特征。然而,可悲的是,整个体系都围绕着为每个问题提供答案的理念构建。我们越是跳过探索和挣扎奋斗的过程,就越觉得这个体系有效。对于这点,我并不敢苟同。
高中时,我在书店发现了《克里夫摘记》(CliffsNotes)一书。书里面有学校老师布置的每一篇文学作品的简短摘要。我买了几本。我发现,我只需花30分钟就能掌握要点,而不用花9个小时读完一本书。这能让我在学校考试中拿到B,有时甚至拿到A。
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无法和别人谈论这本文学作品。他们说自己读这本书时体验到了情感上的体验和兴奋。而我却没有。到底谁才是那个笨蛋?我剥夺了自己一次美好的体验:真正地阅读一本书。
了解人物、情节和结局吗?那只是数据而已。我没有进入作者创造的另一个世界的那种蜕变体验。我什么都记不住。
所以,我决定不再这样做了。我意识到答对考题、通过考试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学习,是循序渐进,是获得探索的体验,是训练思维的过程。这样做的学生变得聪明,甚至睿智。没有这样做的学生则原地踏步,无法提升自我。
最终,所有学生都会想方设法钻这个体制的空子。在研究生院尤其如此。教授们渴望得到奉承,而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甚至不用阅读任何教材。这些人就是玩世不恭。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我始终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去做这件事。
当然,他们成功了,但是结果如何呢?
可悲的是,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都围绕着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体系总是会被玩弄,最终沦为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有了电脑之后,情况就更糟了。这种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持续了18年之久。
这不是在培养思考能力,这是在训练机器人。
人工智能只会让问题雪上加霜,它剥夺了人们经历所有事物中的挣扎与过程的机会。事实上,唯有经历从起点到终点的艰辛跋涉,才能真正锻炼出思维的肌肉。
我时常回首往昔,忆起当年为音乐付出的漫长时光:学习长号、钢琴和吉他演奏;将唱片里听到的旋律谱写在五线谱纸上;在练琴房里埋头苦练;参加各种比赛的选拔。
我后来没有把音乐当作我的职业追求,是不是就白白浪费了呢?绝非如此。我是在学习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取得进步。
多年后,我从一个知识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有段时间,我痴迷于所谓的末世论(eschatology),即关于世界终结的神学理论。我读过大概60到100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籍。如今我已不再关注,难道是虚度光阴吗?绝非如此。那段时光是在训练大脑高效运转。
正因如此,当孩子痴迷1990年代的英国奇幻文学《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书籍并反复阅读五遍时,父母不该感到懊悔。这是孩子提升思维能力的绝佳途径。任何以热情与勤勉投入的事物,都能对抗思想的惰性。
问题就在这里。人工智能是一种懒惰的技术。人们喜欢这一点,甚至喜欢得有点过分了。现在,人工智能似乎很神奇,因为它与有思维能力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莱维教授的观点。)
然而,当有思想的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病态、懒惰、轻率、无法自己给出任何答案的人时,那会发生什么呢?
那将是世界末日。也许我读到的那些关于末世论的书能提供比我想像的更多帮助。
目前,我使用的大型语言模型经常出错,甚至非常频繁地出错。我通常能发现这些错误,而AI引擎宣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通常将这种错觉称为问题。或许并非如此。
比偶尔犯错的人工智能系统更糟糕的,就是永远正确的人工智能系统。后者最容易令人滋生懒惰和愚蠢。
总而言之,我给沃尔玛的建议就是:切勿在供应链中构建任何完全依赖于某项新近刚部署技术的功能系统,尤其当这种技术还没有人真正理解的时候。如果执意这样做,作为全球零售巨头的你们将会发现,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会变得越来越脆弱,终将败给那些重视人情、判断力与智慧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会拒绝那些毫无良知、只会不断吐出毫无意义废话的没有灵魂的机器。
作者简介:
杰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创始人兼总裁。他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并以五种语言出版了10本书,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锁》(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2019)一书的编辑。他还定期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经济学专栏,就经济、技术、社会哲学和文化等主题广泛发声。联系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Will AI Eat Our Brain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