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硅谷投资人王川(Chuan Wang,推特账号@Svwang1)今天周日28日发布了一则寓言式预言,引发业界广泛讨论。他以层层递进的故事形式,形象刻画了人工智能产业资本开支(AI Capex)从自有资金投入到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过程。
王川写道,最初企业用自己的自由现金流建设AI基础设施,他认为“不是泡沫”;随后动用账面现金,依旧“不是泡沫”;接着企业通过发债融资,但因仍能支付利息,似乎依然合理。
随着供应商巨头也亲自下场砸钱,更多合作伙伴被推入AI投资热潮,王川仍强调这体现了“对AI未来的信心”。然而,故事逐渐转向:企业与第三方合作,在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市场借入数百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王川依旧安慰自己:“规模比2007年次贷危机小多了”。
寓言的结尾急转直下。保险公司开始向普通人推销年息9.5%的年金产品,投资者安享利息回报。然而某天保险公司突然宣布无法兑付,投资者才惊觉,自己的储蓄早已通过金融链条间接投入了AI资本开支,“AI泡沫终于破了”。
Capex是Capital Expenditures(资本开支)的缩写,指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在AI领域,Capex主要指用于建设庞大的数据中心、购置高性能芯片(如GPU)、扩展算力网络和存储设备的巨额投入。
例如,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近两年纷纷宣布千亿美元级别的AI资本支出计划,用于支持大模型和云计算业务的发展。这类投资规模庞大、回报周期长,需要持续的资金供给。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王川的寓言映射了一个可能的风险链条:
巨头自掏腰包——以自由现金流与账上现金投入,属于稳健阶段。
债务与杠杆上升——当资金不足时转向债券与贷款,金融杠杆不断加大。
供应链与私人信贷介入——风险开始扩散,更多机构和投资者被卷入。
保险与储蓄池流入——普通民众通过金融产品无意间为AI产业“买单”。
如果AI业务最终未能兑现超预期收益,那么类似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连锁反应,可能在AI资本开支狂潮中重演。
王笃然表示,王川的预言不是单纯的玩笑,而是对当下AI投资狂热的一记警钟。巨头们竞逐AI未来无可厚非,但当“全民储蓄”通过复杂的金融通道流入AI Capex时,这场科技盛宴或许正在悄然埋下危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