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最近迷上了苏轼。这不,昨晚又跟我聊起了他:“妈妈,苏轼好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为什么呀?”
“他一直被贬官,但他好太厉害呀,去到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好玩的、好吃的。”
儿子的话,深深触动了我。
咱们做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家孩子机灵点儿。可你发现没有,那些真正能成事的,反而不是最机灵的。
就说苏轼吧。从京城一路被贬到海南,那地方在当时跟流放没啥区别。换作一般人,早就崩溃了。他倒好,研究生蚝怎么烤更香,开学堂教当地人读书,把苦哈哈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打不垮”的精神。
所以,与其纠结孩子聪不聪明,不如多留心观察,看他身上有没有这以下3个闪光点。也许他现在成绩一般般,但人生后劲足,长大后去哪都“混得开”,培养好了,指不定还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1.遇事不逃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太习惯为娃儿扫清障碍了。可是大脑有一个“用进废退”的特性。总不让他面对困难,他大脑里负责解决问题的神经链路,这好比长期不走的小路,会逐渐荒废,最终被野草淹没的。
苏轼被贬到蛮荒的海南,没吃的,他就研究生蚝怎么烤;没文化,他就开学堂教学生。靠着一股坚韧劲,从绝路走了出来。
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也一样。
碰上新挑战,别人脱口而出就是“我不会”,可他却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咦,这问题有点棘手。不过没关系,研究一下就知道了。”
这样的小孩长大了,当领导交给他一个从没做过的项目时,他会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继而迎难而上,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和这类人搭档,事情交给他心里有底,配合起来不累。团队里需要这样的角色,领导也省心省力,自然有更多的机会。
2.不怕输
面对失败,或遭遇新情况时,孩子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有的娃输了,小脸立即变黑,把棋盘一推:“不玩了!”一次没赢,就把自己全盘否定了。
可有的孩子呢?棋输了,他不着急收,盯着棋盘琢磨:“要是我刚才先走马,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球没踢进,他也会自己复盘:“下次我得换个角度,往边上踢一点。”
这类有成长型思维的小朋友,看东西想事情跟别人不一样。在他眼里,失败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能从中提取经验,应用到下一次尝试中。
所以,当娃失败了,当爹妈的不要先别急着聊对错,多聊“怎么做,下次有进步";考砸了,跟他一起分析,看看哪道题错得最有价值,而不是他对了多少。慢慢地,他就会明白,失败只不过是找到下一个正确方法的必经之路。
3.不眼红他人的成功
这一点,可能最反人性,却是最宝贵的一个特质。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看到小伙伴某方面比自己强,总感觉对方的光芒太耀眼了,会照出自己的阴影,要么选择离远一点,要么干脆否定对方。
但偏向成长型思维的小朋友,看到别人做得好,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能从他身学到啥”,而不是“凭什么”。因为他们深信,别人的成功并不会拿走自己的机会,反而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样本。
从历史看,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方面的高手。论单打独斗,他们未必是最强的,但他们特别会用人之长,看到手下某方面比自己强,不会觉得受威胁,反而很高兴。
这样的孩子,眼界比山高,格局比海还宽阔,看到的是别人的闪光点,自然吸引过来的人,也跟他一样优秀。在未来高度协作的社会里,他们想不“混得开”都很难。
写到这,我想起带儿子读《三国演义》时,他问我最喜欢谁。我说刘备,他满脸的不解,在他看来,算无遗策的诸葛亮才是最牛的。
刘备屡败屡战,投曹操、依吕布、靠刘表,无数次从零开始,却始终拥有卷土重来的心气和团结众人的魅力。他靠的,不是顶尖的智商,而是敢闯、能扛、会借力、会用人。
所以,父母不能只紧盯着孩子的分数和智商不放,要多花些心思把他的成长型思维培养出来。
要知道,一个不怕难、输得起、会取人之长的孩子,手里就像握着一张万能地图,不管身在何处,他都能一路披荆斩棘,混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