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
现在的人说:“儿女都是传后人。”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宣扬孝道,在想办法把老人们照顾好。
可是真正到了尽孝的那一天,尽孝的麻烦就开始出现了。通常,麻烦的不是家里穷,无法给老人吃饱穿暖,而是人心的薄凉,人情的不公,还有传统的束缚。
作为老人,自己能够走动的时候,子孙都开开心心的,来探望,聚餐。
老人一旦卧病在床,子孙的人情味,就变化莫测了。这时候,再去看孙子、外孙的区别,就会发现,不仅仅是姓氏。
01
孙子和外孙的区别,从“娶妻、外嫁”开始。
看过这样的画面:女儿出嫁的时候,娘家父母在门口,使劲泼水。
女儿出嫁之后,第一时间就把女儿的房间,收拾干净了,交给了儿子。关于女儿的日常用品,也许都会清扫出去。
很多女儿,在娘家都找不到一张床。过节的时候,女婿女儿回来,要么睡沙发,要么住旅馆。
这儿子就不一样了,结婚是把别人的女儿娶过来,是增加人口。
儿子理所当然就要占据房间,甚至拥有父母的一切房子。
接下来,儿子、女儿都生育下一代。孙子、外孙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延续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内外有别,在祖辈的眼睛里,明明白白。
祖辈从老祖宗那里,留下很多传统做法,对“血脉”两个字,非常较真。尤其是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儿肯定不是“血脉”。
不管用多少科学,来解释血脉,都抵不住传统的封建的陋习。
既然祖辈不把女儿、外孙当血脉,那么反过来,要外孙对外祖母亲近,这可能性就很小了。
我在村里,听了这样一段对话。
外孙对外祖母说:“我也要去上坟。”
外祖母说:“你去干嘛?你去你张家上坟才对。”
是的,外祖母在的大家庭,是李家。外孙的父亲,是张家。
外祖母的一句话,让外孙愣住了。后来,外孙很少到外祖母家做客了。
一个外孙的心寒,是从被“排外”开始的。大家都把自己当成外人,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凑什么热闹了。
但外孙一开始,并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爱长辈,这是他的天性,只是大人却给他狠狠一击。
02
孙子和外孙的区别,从“老人带娃”开始。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外孙女有义务照顾外婆吗?
网友“百川归海”的一番话,很有启发:无论是义务,还是法律这事都轮不到你头上,就是这么简单。还有,如果是你的父母不愿意照顾老人,让你去照顾老人,那么你还可以起诉你的父母,让法律去要求父母尽孝。
这就说到关键了。如果一个应该孝顺的人,却不孝顺,是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强求”孝顺的。
什么是应该孝顺呢?
应该有几种情况:一是子孙得到了财产;二是子孙得到了抚养。
老人带娃,从本质上说,也是抚养的情况。
老人带孙子,花了时间,精力,还有金钱。那么孙子反哺老人,是应该的。如儿子不愿意赡养老人,孙子可以站出来,督促儿子尽孝,也可以孙子尽孝。
老人带外孙,如果是长期行为,同样是为孝道做了铺垫。
现实社会上,也会看到外孙来照顾外祖母的情况。这一定是基于隔代的感情,还有物质上的关系。比方说,孙子、孙女是外祖父母养大的,学费也是外祖父母缴纳的,房子是外祖父母给予的。
通过带娃,帮助学业家业,可以形成“法定的养老关系”。
很明显,老人曾经是如何对孙子、外孙的,那么老人卧病在床的时候,孙子、外孙就是如何反哺的,一报还一报。
老人曾经天天抱着外孙,财产给了女儿,却喊孙子、儿子来照顾。虽然儿子、孙子尽孝是传统,但在特定条件下,不一定行得通。
03
所有的爱、被爱,每个人都盘算着“小九九”。
尽孝,不是一句“百善孝为先”,几句问候就搞定了。需要物质、精神、时间、金钱等成本。
如果老人长期带病,隔三差五就要买药,这尽孝的压力,是很大的。子孙都会掐算成本,也有人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少掏腰包。
一些孙辈,也还是十几二十岁,涉世未深,本来很孝顺。但是他们的父母是“老谋深算”的样子,因此会拉着孙辈离开老人。
比方说,外孙想尽办法给外祖母尽孝。但是女儿不乐意了,吼着说:“儿子你干嘛?这都是你舅舅应该做的。当初你舅舅,把家里的存款,都拿去开饭店......”
女儿的一句话,把外孙的孝心,全部抹杀了。
一个家庭里,一旦有了斤斤计较的儿女,那么外孙和孙子的孝道,是不会太好的。隔代的孝道,中间环境是不是很顺溜,非常重要。
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对姓氏看得不那么重要,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都是外来人口,漂泊了数年。家族观念也淡化了。
但是对于家庭内部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特别敏感的。
外孙和孙子的区别,归纳罗列一下,主要是三点:谁是既得利益者,谁对老人就更好一些;谁的父母更加通情达理,谁对老人就更好一些;老人把谁当成血脉,谁对老人就更好一些。
所谓孝道,无形之中,就贴了标签,标好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