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京沪高速的一个服务区,冻得直哆嗦的司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蹲在车轮旁边点燃一支烟。
货车发动机还冒着热气,他的脸却被烟雾遮得有些憔悴。
跑了一整天,从河北拉货到山东,来回几百公里,最后算账的时候,净利润不到一百块。
那一刻,他苦笑了一下,心里只冒出一个念头:这趟折腾下来,还不如在老家摆个烧烤摊。
这不是个例,而是3800万货车司机共同的写照。
五年前,开大货车是县城人眼里的金饭碗,谁家孩子能拉货,一个月挣两三万,村里人都得竖大拇指。
如今,同样的线路、同样的货,却连加油和过路费都快覆盖不住。
有人干脆说,现在的货运行业,就是中国内卷最狠的角落。
01
在不少老一辈司机眼里,跑车是能改变命运的活计。
十几年前,房地产和基建火得不得了,砂石、水泥、钢材满天飞,货车根本不愁没活干。
那时候,跑一趟活,一天能挣七八百,一个月下来过万很轻松。
有人靠跑货车买房买车,孩子上学都不用愁,甚至一度觉得这是最稳妥的发财路。
可是,时代的车轮滚动得太快。
过去是大宗商品托起的货运繁荣,现在换成了新能源、高科技产业,运输需求完全变了。
工地少了,钢铁煤炭运量减少了,跑传统货运的司机一下子陷进了泥潭。
明明路还在,车也在,可货却越来越少,钱也越来越薄。
一些司机无奈地说,十年前拉一吨钢材,能挣五六十块,如今,二三十块就有人抢单。
辛辛苦苦跑下来,车胎磨光了,腰椎跑坏了,最后还得倒贴钱。
开车跑长途,累得眼睛布满血丝,可账面上冷冰冰的一串数字,把辛苦变成了笑话。
02
如果说货源减少是大环境的变化,那么所谓的“零元购”货车贷款,就是雪上加霜。
销售人员一句:“首付不要钱,跑几趟就能回本”,就把不少农民、工人忽悠上了车。
很多人一想,不用拿钱就能开车挣钱,何乐而不为?
于是咬咬牙签下合同,背上了每月三四千的贷款。
结果运价跌得厉害,油钱过路费越来越高,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瞬间被吞掉。
司机们为了还贷款,不得不拼命接单,没活也要硬跑,哪怕赔钱也要跑。
这样的“零元购”,实际上就是把市场的风险转嫁给了个人,把一个个家庭拖进债务的深渊。
更要命的是,因为这种政策,全国一下子涌入了大批新司机。
运力过剩,运价被压到谷底,整个行业彻底进入恶性循环。
这就像是往一个已经满了的水缸里继续加水,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溢出,而溢出的代价,全由司机来承担。
03
有人说,货车司机的困境,本质上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副作用。
过去依靠钢铁、煤炭、地产带动的重吨位经济,需要大量货车来支撑物流。
现在则要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产业轻量化、附加值高,但对运输需求没那么大。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在往高价值转型,可传统的运力还停留在过去的逻辑里。
这就像一个大剧场换了剧本,但演员还没来得及换。
货车司机们依旧在习惯性的舞台上跑来跑去,却发现灯光早已打向别处。
结果,3800万人被困在旧赛道里,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而且,数字最直观。
2020年,还有六成司机月入过万,四年后,这个比例跌到一成多。
与此同时,近七成司机的收入低于5000元。
考虑到他们的工作时长和风险,这几乎意味着在用命换钱,甚至换不到钱。
04
困境摆在眼前,但出路也不是没有,关键是要有人替这些司机点一盏灯。
第一,要管住“零元购”的口子。
不能再让金融公司和经销商用漂亮的包装,把一个个农民家庭推向债务深渊。
这种畸形扩张只会让市场越卷越烂。行业要的是良性竞争,不是大规模的价格战。
第二,应该引导司机们转向细分市场。
比如冷链运输、生鲜配送、医药物流,这些领域对车辆和司机要求更高,但利润也更可观。
可问题是,很多司机没钱改车、也没资源接触订单,需要政策和企业来帮他们迈出第一步。
第三,物流行业自身也得升级。
不是说货车司机没未来,而是旧的模式没未来。
如果能结合新能源车、智能调度平台,减少空驶率、提高效率,司机的收入自然会提升。
问题是,这样的转型不是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
05
在货运圈里流传着一句话,跑车跑到最后,不是跑没了车,而是跑没了人。
有人因为过劳倒在路上,有人因为债务被迫卖车返乡,还有人咬牙坚持,只希望能给家人留下一点安稳。
货车司机的背影,撑起过中国基建狂飙的年代,如今却被时代的浪潮推到边缘。
3800万人的生计,不该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应该被看见、被理解、被扶一把。
一个社会的温度,不在于它如何对待赢家,而在于它如何安放那些正在失落的人。
货车司机的困局,是转型中的阵痛,但阵痛不该由他们独自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