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最近总觉得不得劲:早上买菜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偶尔还会手脚发麻,握不住菜篮子。一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力气”,直到女儿带她去检查,才知道是身体里的“气血流通”出了点小问题。生活里像张阿姨这样的人不少,总觉得心脑血管的“小毛病”离自己很远,可真等身体发出信号,又容易慌了神。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怎么帮心脑血管“减负”,让身体保持舒服的状态。
一、先看清:身体这些“小提醒”,别不当回事
很多时候,心脑血管的不适不会“突然爆发”,而是会提前给出一些“小提醒”,就像身体在“说话”一样,可惜不少人都忽略了。
Loading...
1.日常场景里的“异常信号”
·做家务时的“力不从心”:平时擦桌子、拖地很轻松,突然变得没力气,甚至擦完桌子就觉得胸口发紧;
·散步时的“突然不适”:以前能走半小时,现在走十分钟就觉得头晕、腿沉,休息一会儿才能缓解;
·睡觉时的“奇怪感觉”:躺下后总觉得胸口闷,得把枕头垫高一点才舒服,或者半夜会突然醒过来,觉得喘不上气。
2.这些习惯会“加重负担”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信号,和平时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关系。就像给水管“添堵”一样,不好的习惯会慢慢影响身体里“气血”的流通:
·吃太油太咸:顿顿离不开红烧肉、腌咸菜,时间长了,身体里的“垃圾”容易堆积,影响“气血”运行;
·久坐不动:上班坐8小时,下班窝在沙发里刷手机,身体里的“气血”像“慢下来的河流”,流动越来越慢;
·熬夜又焦虑:经常凌晨1点才睡,为了家务、工作操心,情绪总不稳定,身体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也会打乱“气血”的节奏。
二、调理有思路:中西医各有办法,帮身体“回归正轨”
当身体出现这些“小提醒”时,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会从不同角度帮身体“找回平衡”,目的都是让“气血”流通更顺畅,心脑血管更舒服。
1.西医:先“查清楚”,再“控风险”
西医会先通过检查,找到问题的“源头”,就像给身体做“全面体检”一样:
·先测测血压、血脂,看看这些“关键指标”是不是正常;
·必要时做个血管超声,看看血管里有没有“堵塞”的迹象;
·找到问题后,会针对性处理:比如血压高了,就用药物把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血脂超标了,就通过调整饮食、用药物帮身体“清理垃圾”,避免情况加重,预防更严重的问题出现。
就像邻居王叔叔,之前总觉得头晕,去医院检查发现血压偏高,专业人士给开了降压药,还让他少吃盐、多散步,现在头晕的情况少多了,每天还能陪孙子在小区里玩半小时。
2.中医:从“整体”入手,帮身体“通气血”
中医觉得,心脑血管的不适,大多和“气血不畅”“脉络瘀阻”有关,就像水管被堵住了,水流不通畅一样。所以调理时不会只盯着一个表现,而是从整体出发:
·如果是因为“气虚”导致的手脚无力、胸闷,就会用“补气”的方法,让身体有足够的“力气”推动气血运行;
·如果是因为“血瘀”导致的头晕、手脚麻,就会用“活血通络”的思路,帮身体“打通堵塞”,让气血能顺畅地到达四肢和头部;
·有时候,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用到一些能帮助“活血化瘀”的调理方式,来帮身体改善“气血流通”的环境。
3.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的常用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丹红丹红注射液等。
三、日常养护:做好这4件事,比“调理”更重要
不管是已经出现了“小提醒”,还是想提前预防,日常的养护都特别关键。这几件事看起来简单,坚持下来却能给心脑血管“减轻不少负担”。
1.吃:把“清淡”和“营养”结合起来
不用刻意“节食”,但要注意搭配,让身体既能吸收营养,又不会“添堵”:
·多吃“通气血”的食材:比如芹菜、菠菜、黑木耳,这些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帮身体“清理垃圾”;每周吃2-3次鱼肉,尤其是深海鱼,里面的营养成分对血管有好处;
·少吃“加重负担”的食物:油炸食品、咸菜、甜点要控制,比如每月吃油炸食品不超过2次,每天吃盐不超过一小勺;
·每天喝够水: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白天每隔1-2小时喝一杯,别等渴了才喝,充足的水分能让“气血”流动更顺畅。
2.动:选“温和”的运动,别让身体“累着”
不用去健身房做高强度运动,简单的日常活动就能帮身体“活起来”:
·选对运动方式:快走、打太极、跳广场舞都可以,避免像快跑、高强度跳绳这样的剧烈运动;
·控制好时间和强度: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比如每天晚饭后散步20分钟,周末上午打1小时太极;运动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不觉得累”为标准,别勉强自己;
·注意运动时间:早上别太早出门运动,尤其是冬天或换季时,等太阳出来、温度升高一点再去,避免受凉导致血管收缩。
3.作息:别让身体“熬夜透支”
身体就像“机器”,需要按时休息才能正常运转,长期熬夜会让心脑血管“一直加班”,很容易出问题:
·固定睡觉时间:尽量晚上10点半到11点之间上床,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比如晚上11点睡,早上6点半到7点起;
·中午“补个小觉”:如果晚上没睡好,中午可以躺20-30分钟,不用睡太久,不然晚上容易失眠;
·睡前别“折腾”:睡前1小时别刷手机、别看太刺激的电视剧,也别喝浓茶、咖啡,可以泡泡脚、听听轻音乐,让身体慢慢放松下来。
4.情绪:别让“坏心情”影响身体
情绪的波动对心脑血管影响很大,经常生气、焦虑,就像给身体“添乱”一样,会打乱气血的节奏:
·遇到事别“钻牛角尖”:比如和家人拌嘴了,别一直放在心上,出去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心情很快就能平复;
·培养“让自己开心的事”:比如喜欢养花,就每天花半小时打理;喜欢唱歌,就下载个唱歌软件,每天唱几首歌,好情绪能让身体更舒服。
·
四、最后提醒:这些“注意事项”别忽略
·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脑血管相关的检查,比如测血压、血脂、血糖,有条件的可以做个血管超声;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基础问题,每半年查一次,早发现问题早调理;
·别“盲目调理”:不管是用西药、中药,还是像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这类制剂,在医生的指定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别跟着别人学,也别相信“偏方”;
·出现“紧急情况”别慌: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晕、胸口剧痛、手脚不能动的情况,赶紧拨打120,原地休息,别随便走动,等待专业人士救援。
心脑血管的“健康”,从来不是靠“临时调理”,而是靠日常的“慢慢养护”。把吃饭、运动、作息这些小事做好,多关注身体的“小提醒”,有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士,就能让心脑血管一直保持“舒服的状态”,身体也能更有活力,不管是带孙子、逛公园,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都能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