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声音就是——打呼噜。
小宝宝,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睡觉时难免会发出声音。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小宝宝鼻道比较狭窄,鼻腔和喉部的软骨尚未发育完全,一般不用担心。
但如果娃超过了3月龄,在睡梦中出现这种声音,爸妈可一定要多加留意。
打呼噜不仅可能影响到孩子睡眠,还可能对娃的面部发育,乃至生长发育都有影响。
●打呼噜到底是咋回事?
●哪些呼噜,可以不用紧张?
●哪些呼噜,提示孩子可能有疾病风险?
我们找了耳鼻喉专家详细给大家讲讲。
打呼噜不是娃睡得香
而是睡眠时呼吸不通畅
孩子睡觉打呼噜,代表的是睡觉呼吸时气体交换受到限制,是睡眠呼吸障碍的一种表现[1],和睡熟了、睡得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还得从气道、以及气道的邻居们:舌头、软腭、扁桃体等等说起~
正常情况下,气道和它的邻居们各司其职,相安无事,谁也碍不着谁,娃的呼吸自然是一路畅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等到了睡觉时,像软腭和舌部的肌肉就会放松下来;但太放松了,就容易“葛优躺”向后塌陷,就可能压迫到气道,尤其是娃仰睡时更容易出现(参考图片右侧)[1];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还可能出现,其他邻居的大小异常了,占了气道的空间;
这时候,孩子呼吸的气流需要通过变窄的气道,就像风从狭窄的巷子里呼啸而过,带着放松的周围组织(如软腭和舌根)发生振动,这种震动造成的声音就是呼噜[2]。
一般气道越狭窄,震动越大,呼噜声也就越大。
那到底是什么,会导致娃肌肉放松过头了、让气道变窄了呢?
可能是生理性的暂时现象,也可能指向潜在疾病,我们依次展开说说。
打呼噜不一定是病
这些情况别紧张
打呼噜虽然不是好事,但也并不是只要打呼噜,就代表孩子的身体出问题了。
如果你家娃符合下面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代表孩子存在生理性打呼噜[3]。
断断续续和低频率
往往是偶发性的,比如在夜间间断出现几声后消失
对白天精神无影响
孩子白天精力充沛,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这种生理性打呼噜一般不用太担心。
可以重点排查下孩子是否存在这些情况👇[3-5],根据孩子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调整。
为什么会打呼噜
怎样改善
玩太累了
剧烈活动后身体疲劳
睡眠时肌肉过度松弛
增加打鼾的发生概率
避免睡前过度活动
睡姿不当
如孩子仰卧位睡眠
舌根易向后坠落压迫咽喉
导致上呼吸道狭窄
气流通过时会引发打鼾
帮娃翻个身尝试侧睡
感冒或短期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急性鼻炎等疾病
易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
出现呼吸道暂时性炎症
导致气流受限,诱发打鼾
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
肥胖
超重儿童上呼吸道会堆积较多脂肪组织
增加气道负担
提高打鼾发生风险
监督孩子均衡饮食
保持健康的体重
环境因素
空气干燥、粉尘、花粉、螨虫等过敏原刺激
易导致儿童鼻腔黏膜敏感、分泌物增多
短暂影响呼吸道通畅度,引发打鼾
保持房间湿度和空气新鲜干净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后,建议持续监测孩子打呼噜发生的频率和对白天的影响,如果1月内自行缓解,不必就医治疗。
但如果孩子打呼噜超过1个月还没有好转,或者是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娃的身体出问题了,要格外注意。
孩子这样打呼噜
就要注意了
必要时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有以下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请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每周至少3晚睡觉时打呼噜
●伴随呼吸暂停、憋气等症状
●出现白天行为问题,如白天疲倦、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白天过度嗜睡
●白天也有张口呼吸习惯;
●睡眠焦躁不安稳,夜惊、多汗
出现了有这些情况,很可能代表孩子睡觉时呼吸受阻,且这些个呼吸受阻容易和潜在疾病相关,常见的是这2个👇
腺样体肥大和/或扁桃体肥大
腺样体和扁桃体肿大,是引起孩子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原因。
作为气道的邻居,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和扁桃体都贴在喉咙附近,不会阻碍到呼吸。
当致病菌入侵宝宝的口鼻腔时,这两个腺体会启动防御变得肿大。正常情况下,当病原体被清除后,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大小。
但如果病菌反复入侵,就会造成病理性的增生,肿胀就会一直存在,变成了难以消退的“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变大的肉球球堵在孩子的呼吸道里,造成通气受阻,孩子就容易出现睡眠打鼾的症状。
面部发育问题
面部发育异常,也容易出现压迫气道,阻碍睡眠呼吸的情况。
比如颌后缩、小颌畸形及面中部发育不全、巨舌、鼻中隔阻塞、牙齿正畸等问题也是造成孩子打鼾、睡眠呼吸阻塞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除了就医外,家长可以尝试改善孩子睡姿(促进侧卧)、洗鼻子、处理过敏源(如防螨)和保持空气湿润,来帮孩子缓解打呼噜的症状。
人的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孩子睡眠的时间可能更久。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打呼噜都需要关注,及时排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因素。
最后,我们将娃打呼噜的情况做了汇总,可以保存下来,方便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