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牧场主:我们忘记了生命最基本的使命好文妙文☀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女牧场主:我们忘记了生命最基本的使命
作者: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率急剧下降,但我很幸运。尽管有种种警告和不利因素,我依然拥有了一个大家庭。如今我才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是多么罕见。作为社会,我们正面临一场全面的生育危机——而且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母亲的身份并非人生目标的一段弯路,而是人生的核心使命

我并不是有意晚要孩子,只是顺其自然罢了。当时我忙于经营餐厅,一心想着生意兴隆,盼着被收购,好让我能重头再来。那时我一心想着打造商业帝国,我的第一段婚姻也在那个时期结束了。当时的丈夫甚至跟我说,他担心我太专注于事业,没法照顾孩子。

数年后,36岁时,我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率急剧下降,但我很幸运。尽管有种种警告和不利因素,我依然拥有了一个大家庭。

如今我才意识到,这样的情况是多么罕见。作为社会,我们正面临一场全面的生育危机——而且已不再是个别现象。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总生育率创下历史新低:每名妇女平均生育1.599个子女,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35岁以下各年龄段妇女的生育率均有所下降,只有40多岁的妇女生育率略有上升。

我怀疑这种微弱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育症治疗。而且,对于那些40多岁还能受孕的女性来说,还有更多的女性在等待,却心碎地发现她们再也无法为人母了。40岁之后的生育率回升并非趋势的逆转——只是20多岁和30多岁女性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一小部分,而她们大多数无法扭转这一趋势。

这并非偶然,而是部分出于有意为之。

我们营造了一个将生育视为可有可无甚至是沉重负担的世界。我们的环境充斥着内分泌干扰物、“永久性化学物质”以及破坏荷尔蒙的添加物。低睾酮症和精子数量下降的流行病日益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到2040年,西方国家可能会出现零健康精子的情况。肥胖、压力、不良饮食习惯和药物滥用只会让情况更为糟糕。与此同时,避孕、堕胎、输精管结扎和避孕药都被视为进步而受到赞扬,尽管它们也在悄然削弱生育能力。

地球上的其它哺乳动物都把繁衍后代视为头等大事——通常在食物和水之后。而我们现代人类,似乎忘记了最基本的使命。我们表现得仿佛可以超越生物学规律,仿佛生命无需延续,而结果也逐渐显现。

我在即将出版的新书《被大自然揭穿的真相》(Debunked by Nature)中会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但在此我还是要直截了当地说:当您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你卖给对冲基金的因得到投资而蓬勃发展的初创公司?还是被吞并、被掏空、被拆解的公司?还是你的孩子?

对我而言,答案很简单。在日落时分,我们在农场追逐兔子,看着孩子们欢笑;没有什么奖项或头衔能比得上﹐我和丈夫以及四个孩子挤在两张拼在一起的大床上看电影的温馨时光;没有什么商务会议能比得上周二下午一家人去逛农贸市场更甜蜜。

母亲的身份并非人生目标的一段弯路,而是人生的核心使命。

然而,在西方国家,我们却有意无意地贬低生育的价值。我们告诉女性,只有在职场晋升才能有所“贡献”。我们将生育视为管理上的问题,而非应当珍惜的恩赐。

世界上许多地区仍然高度重视儿童。在中东、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出生率依然较高,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人口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就连曾经是人口控制典范的中国,如今也在努力扭转一胎化政策带来的后果,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已愈发明显。

事实是残酷的:一个不生育后代的国家无法生存﹐一个抛弃孩子的民族,就是在抛弃自己的未来。

其中一些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但并非全部。我们当中有能力生育的人,必须挺身而出,这不仅关乎个人的传宗接代,更关乎人类的福祉。

我们应当选择信仰而非恐惧,选择生命而非便利,选择使命而非成就。我们必须抵制将孩子视为负担的文化说辞,重拾古老的真理:孩子是恩赐。

我很幸运,晚些时候才组建了家庭,而且一切顺利。我现在意识到那个窗口有多么脆弱。数据不会说谎,美国的生育率在急剧下降,而我们却假装这无关紧要,但这很重要,一直以来都很重要。

让我们铭记其它生物永远不会忘记的道理:生命要延续。如果我们渴望拥有值得生活在其中的未来,就需要着手去创造它——实实在在地去创造。

作者简介:

莫莉‧恩格尔哈特(Mollie Engelhart),一位致力于食品主权、土壤再生以及教授自给自足和家庭农业的再生农民和牧场主。她是《被大自然揭穿的真相》一书的作者:这本书以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记录了她从洛杉矶的素食厨师和餐馆老板到亲手耕作的农民的过程,以及自然如何打破了她的文化桎梏,颠覆了她对食品、农业和自由的认知。

原文:We’ve Forgotten Our Purpose-And the Data Proves It刊登于英文《..;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时报》立场。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