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千亿均和集团爆雷背后的政企共谋☀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萧易:千亿均和集团爆雷背后的政企共谋——政企合谋资本游戏与制度性病灶
作者:
均和爆雷是一场由政企合谋编织的资本游戏,虚假贸易、土地套利和高杠杆操作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饥渴、银行对风险的盲从,以及监管的长期缺位。其爆雷后的真正代价,由银行、城投公司、员工、供应商和无辜的中小企业主承担,而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整个社会。 均和事件并不是个例,它是中国地方债务危机、金融乱象与政绩冲动交织的产物,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制度性病灶的缩影。更多类似骗局仍在运行,规模更大、手法更隐蔽,即将带来更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除非制度改变,否则类似悲剧将反复上演,最后买单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图为上海外滩陆家嘴建筑群。(Johannes Eisele/AFP)

2025年6月,上海均和集团——这家曾位列上海民企100强第5位、浦东新区排名第一的千亿级商业帝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创始人何旗卷款跑路去了日本,留下517亿元(人民币,下同)债务窟窿、五千余名失业员工、多个烂尾产业园,以及无数被套牢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人投资者。

这场震惊全国的爆雷事件,不仅揭露了均和集团庞氏骗局的本质,更暴露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制度性问题:虚假繁荣、政绩冲动、金融盲从与监管失守。这是一场地方政府、企业和城投公司合演的“荒诞剧”,其背后隐藏的利益链条与机制缺陷,成为均和集团庞氏骗局的助力。

均和集团“商业神话”:从贸易到资本的“虚假繁荣

均和集团的崛起,堪称一场精心编织的商业神话。2003年,80后福建长乐商人、归国华侨何旗从钢材贸易起家,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迅速捕捉到金融运作的“财富密码”。2015年,他转向金融投资,参股银行、基金和证券公司;2018年,推出“均和云谷”品牌,构建起大宗贸易、金融资本和产业园开发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

短短数年,均和集团年营收从几十亿元暴增至2,50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2位、上海百强企业第21位,分支机构遍布新加坡、香港、天津等地。何旗本人更被包装为“白手起家”的励志典范,头顶“上海市优秀企业家”“爱国华侨”等光环,媒体宣传铺天盖地。然而,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是一个建立在虚假交易与金融运作之上的空壳帝国。

均和集团的核心套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左手倒右手”的虚假贸易。均和集团通过与地方城投公司合资成立贸易子公司(城投持股51%,均和持股49%),进行大宗商品的循环倒卖,制造“三无”交易(无货物、无现金、无实物)。

通过城投公司与均和合资成立贸易公司,以数十亿元“采购”钢材或煤炭,再原价“卖回”均和,双方互打款项并伪造仓储、运输、海关等全套单据,账面营收凭空暴增。这种“空转贸易”无需真实货物,仅靠纸面操作即可实现百亿级营收。

例如,某中部省份城投公司2023年与均和成立贸易公司,一年内完成50亿元有色金属贸易,其中80%为虚假交易,货物从未实际流转,资金仅在关联方间循环。这种模式不仅为城投公司制造了漂亮的财务报表以便发债融资,也为均和提升了信用评级,助其获取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支持。

第二、土地套利的“产业园游戏”。2020年前后,均和集团推出“均和云谷”品牌,承诺三年内建设百个产业园区。通过与地方政府谈判,以15%~20%的市场低价获取产业用地,承诺带来招商引资、税收和就业。

然而,所谓的产业园多为“纸面规划”,通过预售未建成的厂房快速回笼资金,或将土地高价抵押给银行,套取巨额资金。这些资金中,70%通过海外架构转移至境外,30%用于支付利息以维持表面光鲜。

均和的招商引资大多依赖政府关系,项目缺乏真实产业运营能力,最终导致大量烂尾。例如,福建长乐的均和地产项目,吸引了数十家中小企业主投资厂房,但因无预售证、无网签,导致项目被查封,投资者血本无归。

第三、资产转移的“金融魔术”。均和利用虚增营收和资产规模提升信用评级,获取银行贷款、发行ABS信托计划和私募基金。2015年后,均和参股江西银行、九江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政府背景吸引融资,同时通过海外SPV(特殊目的实体)平台转移资产。

均和集团的“成功”并非源于真实价值创造,而是通过虚假贸易、土地套利和金融操作,构建了一个披着合法外衣的庞氏骗局。然而,这一骗局之所以能持续多年,离不开地方政府、城投公司和银行的深度配合。

政企合谋的利益链条:地方政府“政绩饥渴”

均和集团爆雷的背后,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扮演着关键角色。2015年后,中共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土地财政崩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税收和国企收入不足以支撑财政支出。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在房地产下行后信用评级下滑,债券发行受阻,处于融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均和集团的“解决方案”成为地方官员和城投公司的“救命稻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绩驱动决策。中共地方官员平均任期为3~5年,考核体系以GDP增长、招商引资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短期政绩的压力促使官员追求“短平快”项目,忽视长期风险。

均和集团精准抓住了这一痛点,通过虚假贸易提升GDP、通过产业园制造招商政绩。例如,某地级市前任市长为完成任期内“产业园招商指标”,直接批准城投公司与均和合作,未做任何风险评估。

均和的虚假贸易为地方贡献了虚高GDP,产业园项目则成为“政绩工程”,表面上拉动投资和就业,实则为均和低价圈地和资金套利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是城投公司主动配合。城投公司因债务高企和融资困难,急需美化财务报表以获取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与均和合资成立贸易子公司,主动参与虚假贸易,是城投公司的惯用手法。

例如,城投公司通过预付、赊账或持有均和控制的第三方仓单,为均和提供融资支持,同时虚增自身营收。这种操作使城投公司得以在短期内改善财务报表,获取更多融资。

为了政绩,地方政府甚至为均和提供低价土地、快速审批和政策倾斜,配合媒体宣传,塑造其“优质企业”形象。例如,均和参与政府活动、与领导合影、获得政协委员等头衔,进一步增强了其“国资光环”。

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配合,使均和集团得以将虚假贸易和土地套利包装成“优质项目”,不仅骗过了银行和投资者,也在短期内实现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种短视的合谋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银行的盲从与金融体系脆弱性

均和集团的骗局得以持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盲从“功不可没”。均和凭借中国500强排名、政府背景和虚增财务报表,轻松获取了数百亿元的贷款和债券融资。银行在放贷时,忽视了均和业务的实质风险,迷信其“国资背景”和“优质客户”形象。

例如,均和通过虚假贸易虚增2,500亿元营收,使其资产负债表看似健康,信用评级不断提升。然而,这些营收大多来自关联方间的循环交易,缺乏真实现金流支撑。

银行的盲目放贷,反映出整个金融体系对地方政府背书的过度依赖。在均和事件中,银行损失高达517亿元,包括300多亿元贷款、100多亿元衍生产品违约以及100多亿元其它金融产品损失。

当均和资金链断裂时,银行发现抵押物多为无人接盘的烂尾楼,追债无门。而这种金融乱象的根源就在于,银行对政企合作的“光环”缺乏独立判断,未能穿透式核查交易的真实性。

爆雷的导火索与连锁反应

2025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新规,要求贸易收入占比超30%的企业详细披露货物流转、资金流向及关联关系。均和的虚假贸易模式瞬间暴露:所谓百亿级交易,仅是纸面数字,货物从未实际流转,资金在关联方间空转。新规犹如一针见血,戳破了均和的“数字泡沫”,引发公司资金链断裂及其创始人跑路。

监管收紧后,合作方纷纷撤资,银行拒绝新贷款并要求提前还款,债券市场关闭,信用评级连续下调,金融机构全面撤退。均和的庞氏骗局因无新资金注入而迅速崩塌。2025年6月,集团通知五千余名员工自行离职,并拒绝支付4-5月工资及任何补偿。

对此结果,何旗早有预谋。2023年起,他通过海外架构向日本转移50亿元资金,购置房产并办理长期居留权。当监管收紧、资金链断裂时,他迅速失联,留下国内一地鸡毛。均和仅剩的空壳公司和烂尾工程,成为银行、城投和投资者的噩梦。

均和的突然崩盘给以下各方造成了重大损失:

第一、银行:517亿元损失,抵押物多为无人接盘的烂尾楼,追债无望。

第二、地方政府:需收拾烂尾产业园,土地款难以收回,招商指标落空,公信力受损。

第三、城投公司:17个省份60多家城投公司损失220亿元,预计损失率超90%,部分中小城市财政濒临破产。担保代偿责任和税务追缴进一步加剧城投危机,信用评级被降为“垃圾债”。

第四、中小企业与个人:40多家中小企业主因购买无预售证的厂房倾家荡产,涉及养老钱、卖房卖车等投资,部分人因打击患上抑郁症,家庭破碎。

第五、员工与供应商:五千余名员工失业,无补偿;多家供应商货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坏帐。

深层病灶:制度漏洞与政企共谋

均和集团爆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制度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与广州雪松集团(2023年爆雷,6,000亿元虚假营收)、正威集团(虚假仓库库存)等案例如出一辙,这些事件背后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虚假业务包装、地方政府背书、“金融创新”规避监管、监管收紧后迅速崩盘。其根源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政绩导向的短视机制。均和集团的虚假贸易和产业园项目,正是这种短期政绩导向机制下的产物。官员们在任期内收获政绩,风险却留给继任者,导致“前任挖坑,后任填坑”的恶性循环。决策者调离后无人追责,前任往往以“当时情况特殊”为借口推卸责任。

第二、地方财政与城投的困境。房地产下行导致城投融资困难,信用评级下滑,债券发行受阻。均和的虚假贸易为城投提供了美化报表的捷径,使其得以继续融资。这种模式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实则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和财政,最终由纳税人买单。

第三、监管漏洞与纵容。均和的虚假贸易依赖伪造全套单据,包括仓储单、运输单和海关单据。对此,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假作视而不见。然而,工商、税务等部门却长期未对交易真实性进行有效核查,即便有金税系统等监管工具存在,这种监管“睁眼瞎”,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漏洞。

第四、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均和集团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地方政府青睐,从表面上看,是均和模式满足了地方政绩需求,但背后是否涉及利益输送?虽然无法一概而论,但地方官员和城投公司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仍积极配合,很难完全排除私利驱动的可能性。

结语:谁来为“均和们”买单?

均和爆雷是一场由政企合谋编织的资本游戏,虚假贸易、土地套利和高杠杆操作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饥渴、银行对风险的盲从,以及监管的长期缺位。其爆雷后的真正代价,由银行、城投公司、员工、供应商和无辜的中小企业主承担,而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整个社会。

均和事件并不是个例,它是中国地方债务危机、金融乱象与政绩冲动交织的产物,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制度性病灶的缩影。更多类似骗局仍在运行,规模更大、手法更隐蔽,即将带来更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除非制度改变,否则类似悲剧将反复上演,最后买单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