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北京,中共央行总部大楼。(Adek Berry/AFP via Getty Images)
过去几年,大陆“经营贷”乱象屡见报端。日前有陆媒报导,尽管监管持续收紧,该现象仍未根除。进入2025年下半年,市场数据显示此类问题仍潜藏隐患,随着还款期集中到来,爆雷风险正加速显现。
信贷公司操盘“经营贷”套利乱象丛生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报导起底了依然存在的经营贷乱象。哪怕是“压根儿没有从事实体经营”,“在一些信贷中介的‘包装’之下,经过办执照、‘养’流水、找实体等造假‘三件套’,‘零帧起手’也可以获批经营贷。”
某西部地区的信贷中介员工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骗贷”。“深圳的客户,有以下其一就可以做经营贷:社保、公积金、企业、工资、房、车、银行流水、营业执照等。”
类似于这样的信贷机构,在各地都有,它们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广告刷屏。
实际操作中,一些借款人通过中介机构提供的“一条龙”服务,注册空壳公司、虚构经营流水,包装成具备经营资质的个体工商户,进而获取低息经营贷。这些资金最终流向购房首付、结清按揭、房产投资等用途。
官方监管自2021年起曾加强查处,但经营贷乱象至今未绝。报导说,该西部地区大厅内标注着“一站式服务”字样的信贷中介,人头攒动,业务还十分的繁忙。它的“流水包装方案”环节中甚至包括虚假代发工资、关联交易转账等;在贷后环节,中介甚至提供“资金监管”服务。
而助贷机构服务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报导披露,华东某中介表示,走包装流程的借款人除利息外,还需支付约6%的服务费,并预付高达5000元的定金。
此外,部分中小银行为争取信贷业绩,成为套利操作的主要放款方。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受制于竞争压力与业绩考核,更容易放松风控标准。
还款潮显现,银行坏帐率上升
“经营贷”原为当局支持实体经济、扶持小微企业而设的金融工具。据央行数据,2020年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8.7万亿元,年增幅达24.6%,明显高于整体信贷平均增速。同期,监管部门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银行将小微经营贷利率维持在3%–4%区间,而当时个人房贷利率则普遍为4.9%–5.5%。
正是这一利率差,让部分购房者铤而走险,以经营贷取代房贷以节省利息开支。尤其在2020至2021年间房市火热、贷款需求强劲的背景下,“房贷转经营贷”迅速蔓延,形成套利风潮。
然而,这波由“经营贷”违规套利引发的信贷乱象,正逐步从套利问题演变为金融机构坏帐风险。
标普全球评级预测,2025年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可能上升至9.4%至10%。
2025年正值2020至2022年间大量“经营贷套利”资金的重定审期与本金归还期,一旦无法转贷或取得过桥资金,将集中爆发逾期与资金链断裂问题。
银行的不良率数据已开始反映该风险。平安银行披露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42%,较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为1.28%,年增0.16个百分点。虽然整体数据仍属可控,但在宏观层面,这已反映“零售端资产质量下滑”正从潜在风险转为现实压力。
同时,《北京商报》报导,2025年银行业出现大规模甩售个人类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中原银行挂牌转让1.92亿元的个人贷款包,起始价仅970万元,折价至近0.5折。江苏银行挂出四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专案,总金额18.12亿元,起始价仅7861.88万元,折价率约4.3%。
这些打折处置行动,不仅代表银行主动出清资产风险,也侧面印证经营贷问题已累积成系统性压力。《北京商报》披露,截至目前,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金融机构已超过千家。
“经营贷”对贷款人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对借款人而言,使用经营贷套利,虽然短期看似划算,但潜藏风险极大。
《中国青年报》曾报导,黄斌(化名)于2023年在杭州市滨江区以经营贷形式购买了一套总额1650万元的房子。贷1190万元,贷款期限10年,先息后本,每月月供3.57万元,与使用房贷相比,利息能省下一半多。但是尽管首期顺利获得放贷,但不久即收到银行警告短信,提醒资金不得用于房产用途。
大陆中介引导购房者游走在监管盲区,但社交平台上,多的是转贷后的血泪史。“当时说是10年后无还本续贷,结果是10年授信,每3年续签重审,只好又找其它行转贷接盘。”
业界人士警告,将房贷转成经营贷的一个重大风险是“过桥”“转贷”的风险。“奉劝大家,过桥垫资能不碰就不碰。”
有平台网友说,“找了过桥贷款,每日0.6个点的费用,十天起借,按了一堆手印,被收走了所有的证件”。
另一个重大风险来自银行抽贷或政策变化。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本金,不仅面临失信与断供风险,更可能因伪造经营资料而触犯刑责。
而且,如果以伪造材料申请经营贷,构成骗贷行为,银行有权提前收回贷款,借款人亦须承担刑事责任。
目前,“经营贷乱象”从早期套利行为演变为金融体系潜在压力源,其风险正从个人层面向银行资产质量传导,成为新的金融风险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