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板桥溃坝五十年祭☀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王维洛:板桥溃坝五十年祭——板桥等62座水库溃坝 造成24万人死亡 是天灾还是人祸?
作者:
1986年板桥水库大坝工程实施重建,1993年6月5日竣工。1993年9月15日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实施重建,1998年1月9日竣工。1975年8月8日发生板桥等62座水库溃坝的遗迹如今已经被抹得干干净净。站在重建的板桥和石漫滩水库大坝前面,人们看到的是水库碧波万顷,景美如画,难以想到1975年8月8日的溃坝事件,更难想起24万失去的生命。

水坝溃决造成洪灾示意图

50年前在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悲剧,板桥、石漫滩共62座水库大坝相续发生溃坝(以下简称板桥溃坝事件),造成24万人死亡。

板桥溃坝五十年后的今天,想谈的东西很多,最后决定还是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天灾人祸。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发生的板桥等62座水库大坝的溃坝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苏联斯大林主义的指导下,在淮河上游建造了板桥、石漫滩、薄山等五座大型和很多中小型水库大坝工程,其目的就是驾驭自然。但是缺乏建设大坝工程所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础资料,板桥、石漫滩水库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竣工。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了四十年一遇的洪水,这才发现水库大坝工程的防洪设计出错。于是在1956年底前实施了扩建加固工程,抬高水库大坝的顶高和加大泄洪设施的能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又一次对大坝工程进行调研,发现防洪设计还是有错,建议再次扩建。但是这一次的扩建加固工程并没有得到实施,据说原因是“时值十年动乱”。

1975年8月4日至8月8日凌晨,水库大坝所在的驻马店地区降下暴雨,板桥、石漫滩等62座水库大坝发生溃坝。在溃坝发生之前,板桥、石漫滩等水库起码还有两次机会,可以避免溃坝的发生、减少死亡人数。可惜,这些机会也被错失。

首先,水库大坝工程建设时缺乏最基础的数据,导致工程完工后一改再改,最终也没有达到防洪安全的要求,为溃坝埋下了祸根。其次,在应对暴雨、洪水的过程中,管理混乱,管理者迷信铜墙铁壁的大坝是不会垮塌,就像相信房价只涨不降一样,应对一错再错,直至世界十大技术灾难之首的悲剧发生。板桥等62座水溃坝是天灾还是人祸的问题,答案十分清楚。

一、天灾人祸

天灾人祸是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代戏剧《冯玉兰》中。这个成语出现在元朝,而不是之前的汉朝或者唐朝或者宋朝,是有原因的。元朝是外族入侵,中国百姓不满,文人通过戏剧骂骂老天,当权的不知是骂皇帝的老子,这样的戏曲也还可以在民间流传。

天灾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或者极端现象,如强降雨、干旱、地震、地面开裂、滑坡、岩崩、山火、海啸等等;人祸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灾难,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出现的大饥荒和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中的“文化大革命”,如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小学超过百名学生老师死于溃坝洪水,又比如刚刚于2025年7月28日发生在北京密云养老中心31位老人的遇难……

按照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发生地震、大旱、暴雨等自然灾害,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皇帝作为天子(上天的儿子)来管理众生。天子掌权的正当性就来自老天的授权,而不是全民的选举。天子又称王,王的写法是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天地人之间的信息传通,只有天子有这种特殊的功能。清朝的皇帝每年到天坛去祭天,求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为什么要皇帝施行这个祭天形式,因为皇帝作为天子能上情下达或者下情上达。但是如果天子失德,管理失调,上天就通过自然灾害给予警告。如再发生重大灾害,这个皇朝也该寿终正寝了。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发生大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国语》)。《诗经‧周颂‧敬之》说,不要说老天高高在上,它日夜看着众生。

二、对自然而言,没有所谓的自然灾害

对自然而言,无论是经常出现的状态还是罕见的极端现象,都是自然现象,不构成对自然的任何危害,是自然界去旧换新的必须。

比如洪水,这是自然界会循环发生的现象。埃及人很早就观察尼罗河水位的变化,记录洪水水位线,那时人们对洪水的评价是正面的。尼罗河年复一年发生的洪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和沉积物,洪水越过高度不大的自然河堤,把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泥沙沉积物覆盖在河边的农田上,保持或者补充了土壤的肥力。洪水退去后,农民在“施了肥”的农田上播种,可以获得好的收成。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描述了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泛滥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中国著名作家郑义也观察到这种情况,在论述1975年板桥溃坝事件的文章中写道:大水之后的第二年,这片埋葬了无数生灵的土地,麦子长得格外茂盛。

多德蒙特大学空间规划系区域发展和灾害管理专业的司戴方‧格莱峰(Stefan Greiving)教授认为,自然河流流量的周期性的变化是自然现象,洪水就像妇女的例假一样,不可能消灭的。洪水是自然界去旧换新的一个过程。

三、中共向老天宣战,要消灭自然灾害

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之后,就邀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或者更可能,是苏联斯大林主动派出专家来制定全中国各个大河流流域的治理规划。毛泽东也不时地发出号召,今天要治理淮河,明天要修理黄河,后天要把长江的事情办好,接着要根治海河……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三个问题。

那么1949年10月1日后直至今日,中共治水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理念来自哪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也是关系到板桥溃坝事件的三个问题。

这里引用当年的副总理邓子恢1955年7月18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向全国人民代表解释治理黄河规划和建造三门峡水库大坝工程的一段话,它可以回答上述的问题。

邓子恢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在上古时代,江河泛滥、洪水横流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庄稼的毁灭,曾认为是人们无法避免的灾害。可是,后来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当人们学会了修筑堤坝和水电站的时候,就能使社会防止在从前看来是无法防止的水灾。不但如此,人们还学会了制止自然的破坏力,可以说是学会了驾驭它们,使水力转而为社会造福,利用水来灌溉田地,取得动力。”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工作正是如此。

邓子恢还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不但要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水害,而且要同时制止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黄河流域的旱灾;不但要消除黄河的水旱灾害,尤其要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来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来促进农业、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总之,我们要彻底征服黄河,改造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便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流域的经济面貌,满足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和将来的共产主义建设时代整个国民经济对于黄河资源的要求。”“黄河的灾害同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是分不开的。”

可见,中共治理河流的理念和方法,都是来自斯大林,来自苏联,不但要消灭洪灾,而且要消灭旱灾,还要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来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水灾!消灭旱灾!消灭自然灾害!人定胜天!向老天宣战!当年河南省主要负责人吴芝圃是最积极的吹捧者和执行者,提出了“河南要在四年之内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据说吴芝圃是毛泽东湖南农民讲习所的学员。

具体的做法就是大量修建水库大坝工程,不但要建设大型、中型的水库大坝,还要大量地建设小型的水库。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中共政府召开治理淮河会议,会议决定以蓄泄兼筹为治淮的方针,并确定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以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1950年10月14日中共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就是建设水库大坝蓄水,用于防洪、发电、灌溉等多重目的。河南省境内的淮河上游,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建造了板桥、石漫滩、薄山、白沙、南湾五座大型水库和一大批中小型水库。

四、板桥溃坝的主要原因

板桥溃坝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特大暴雨,由1975年3号台风“妮娜”带来的暴雨;

第二:大气环流;

第三:地形的影响;

第四:气象预报不准,更准确地说,中央和地方气象部门都没有做出预报;

第五:水库运行出错,暴雨发生之前是干旱,农作物缺水,暴雨到来前期采取蓄水,致使蓄水超量;水库管理者迷信大坝的坚固;

第六:淮河流域水库大坝工程满天星、葡萄串的布局,导致多米诺骨牌倒塌的效应;

第七:水库设计的错误,暴雨、洪水的基本数据没有或者不准,将责任推给苏联专家,指责搬用了苏联制定的防洪安全标准太低;

第八:发现防洪安全标准太低的问题后,未及时、果断加以解决;

第九:水库大坝工程质量差,如泄洪闸门被锈死,无法开启等;

第十:水库上游和周围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第十一:通讯中断;

第十二:等待最高领导作出决策,延误了时机等等。

AI给出的一个答案是:总而言之,板桥水库溃坝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特大暴雨是直接诱因,而泄洪能力不足和管理问题是导致溃坝的关键原因。

五、水库大坝的防洪标安全标准太低

本文主要讨论水库大坝的防洪(安全)标准和暴雨洪水期间水库运行应对的问题。制定水库大坝工程的防洪标准,是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库大坝的(防洪)安全标准太低所导致的问题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建造水库大坝工程的基础是气象、地质、水文、地理数据。在淮河上游建造五座大型水库和一大批中小型水库,缺乏必须的基本数据,最长的实测数据也只有两三年。当时大学肄业的钱正英是治淮委员会的负责人,是最主要的技术力量。1975年8月8日板桥等水库溃坝后,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水库安全会议,时任水利部革命委员会主任的钱正英在会议上不得不承认,“兴建时水文资料很少,洪水设计成果很不可靠”。板桥、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上建造的,就为后来的溃坝埋下了祸根。张建云、杨正华和蒋金平在《我国水库大坝病险及溃决规律分析》一文中指出:设计施工失当。20世纪特殊年代兴建的工程先天不足是较普遍现象,抽样统计,未进行地勘或勘探粗浅占20.0%,未设计或边施工边设计占6.7%,未清基或清基不彻底占46.7%,施工质量较差占70.0%。

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位于淮河支流洪河的支流滚河上,坝址所在地现属舞阳市。建设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的目标是多重的,防洪、为工业供水、灌溉、发电等。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长500米。据说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水库总库容4700万立方米。因为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是淮河流域上游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有“治淮第一坝”的美称。工程于1951年4月1日开始建设,7月24日水库竣工运行,总施工时间不到4个月。

位于淮河支流汝河上的板桥水库大坝工程于1951年4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竣工,全部建设时间为14个月。建设板桥水库大坝工程的目的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渔业生产等。板桥水库的库容比石漫滩水库大,它的防洪标准也要高一些,按10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

1954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40年一遇的洪水,这是老天爷对淮河上游水库大坝工程的第一个警告。石漫滩、板桥、薄山等水库实际最大入库洪水量,超过了原设计的标准一至三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1954年的洪水才发现,原来建设大坝水库工程时所使用的数据十分不靠谱,可以说许多数据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随意画出来的,比如暴雨频率曲线就是画出来的。

经过1954年7月大洪水数据的校正,洪水标准再次按照苏联水工建筑物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对工程设计进行了修正。

石漫滩水库按2%频率设计,0.2%频率校核(即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校核频率3天降雨486毫米,洪峰流量1675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0.88亿立方米。据此,确定大坝加高3.5米,坝顶高程达到109.7米,防浪墙顶高程111.2米。经过加固,最大库容为944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为7040万立方米,最大泄量390立方米每秒。

板桥水库采用1%频率设计,0.1%频率校核(即通常所说的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校核频率3天降雨量530毫米,洪峰流量5083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3.3亿立方米。据此,决定大坝加高3米,坝顶高程为116.34米,防浪墙高程为117.64米;增辟辅助溢洪道,宽300米,底部高程为113.94米,连同原有的溢洪道、输水洞,最大泄洪能力为1742立方米每秒,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75亿立方米。经过扩建之后,板桥水库大坝工程被誉为安全性能非常好的“铁壳坝”,被认为是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即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也是安然无恙。

石漫滩、板桥、薄山、白沙水库均在1956年年底前完成扩建加固工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共与苏共翻脸,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水利部组织专家又对石漫滩、板桥等水库大坝工程进行检查复核,发现扩建之后的工程依然不能满足规定的水库大坝工程的防洪标准。

专家对照1954年扩建时的数据,如果板桥水库大坝工程要达到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的防洪标准,板桥水库大坝工程必须能抗住3天637毫米的降雨所产生的洪水,计算来水量4.3亿立方米,而不是过去说的能抗住3天530毫米的降雨,计算来水量3.3亿立方米。建议板桥水库大坝还需要再加高0.9米。

如果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要达到按五十年一遇设计、五百年一遇校核的防洪标准,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必须能抗住3天738毫米的降雨所产生的洪水,计来水量1.46亿立方米。而不是过去说的能抗住3天486毫米的降雨所产生的洪水,计来水量0.88亿立方米。建议石漫滩水库大坝要再加高6.4米。

但是这只是水利部内部的一个研究调查报告,没有对外公布,更没有像1954年7月大洪水后对工程实施了扩建和加固。虽然水利部领导知道,淮河上游的这五座大型水库工程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但是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的“治淮第一坝”的美称与板桥水库大坝工程的“铁壳坝”的美名依然存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专家们发现板桥、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的安全隐患,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是水利部革命委员会并没有落实实施。为什么?钱正英在重建板桥溃坝大坝的碑文中写得很清楚:“时值十年动乱……”这就算给出了解释。

老天给了第二次机会,钱正英没有把握,却把责任推给了时间,“时值十年动乱……”,推卸责任的水平非常之高。

中共取得政权后匆忙建造大量水库大坝工程,但又缺乏暴雨、洪水基础数据,导致防洪标准设置过低,致使水库大坝工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共解决的办法是两个:第一,加大坝高或者提高蓄水位,增加库容;第二,扩大泄洪能力,如扩建泄洪设施。这两种办法在都实践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如刚刚泄洪造成人道灾难的密云水库,几十年来就一直在增加泄洪能力。又比如三峡工程,蓄水位可以从正常蓄水位175米升高到180.4米(高程)。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得水库能够排泄最大的洪水流量,就是进来多少水就能排泄多少水,以此来保证大坝的安全。请读者这时暂停几秒想一下,这时的大坝防洪效益为零或者为负。

六、75‧8暴雨过程中错失机会

1975年8月5日至7日,河南省西南部山区发生了一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无论是中央气象台站还是地方气象台站,对即将发生的暴雨都未做出预报。

但是,老天还是给出了灾难即将到来的信号。有人已经观察到,不祥征兆在天地混沌的状态下陆续出现了。8月4日,桥板镇,鸡不入舍,猪不吃食,一黄狗跳上屋顶,如狼狂啸;桥板水库下游几十里处的暴雨核心点林庄,村边聚满了黑压压的乌鸦,驱不走、赶不散,聒噪不已。上游泌阳县境内大路上蚂蚁密密麻麻地搬家。自然灾害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征兆,这不是迷信,而是许多民众和科学家对自然界仔细观察得到的结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这是老天的第三次警告,人们忽略了。

75‧8暴雨中心3天降水总量1605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1054.7毫米,6小时最大降水量为685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189.5毫米。其中1小时和6小时最大降水量均创造中国历史上最高纪录。

分析暴雨,各种时间段的暴雨量固然很重要,对于水库大坝工程来说,暴雨范围的大小是同样重要。

1975年8月5日至7日三天雨量的分布图。(詹道江、邹进上提供)

上图是1975年8月5日至7日三天雨量的分布图。最强暴雨带位于伏牛山麓的迎风坡,即洪汝河、沙颍河、唐白河上游的板桥、石漫滩两大水库地区及其周围。暴雨中心在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石漫滩水库附近的油坊山以及郭林,中心最大过程雨量分别为1631毫米、1434毫米、1517毫米。400毫米以上的雨区面积达19,410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暴雨区在京广铁路以西薄山水库西北经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一带。

75‧8暴雨由三场暴雨组成。第一场出现在5日14时至24时;第二场出现在6日12时至7日4时;第三场暴雨出现在7日16时至8日5时。其中以7日暴雨最大,5日次之,6日最小。7日暴雨不仅范围广,强度大,而且50%至80%的雨量又集中在最后的6小时,例如7日最后6小时雨量达685毫米。

75‧8暴雨由三场暴雨组成,三场暴雨之间有两次12小时的间歇,雨量变小或者降雨停止。如果上级水利部门或者水库管理部门利用这两次间歇,加紧泄洪,哪怕是检查一下泄洪的闸门是否能够开启,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再说板桥水库的泄洪能力为每秒1742立方米,24小时可以泄洪1.5亿立方米。如果当时果断地启用泄洪设施,这场溃坝应该可以避免。

石漫滩水库大坝发生溃坝的时间是8月8日零时30分,板桥水库大坝发生溃坝的时间是8月8日1时左右。在石漫滩、板桥水库溃坝前,也就是在7日21时前,确山、泌阳已经有7座小型水库垮坝,22时,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垮坝。溃坝洪水加大了由于暴雨而产生的洪水,入库的洪水流量是自然洪水和溃坝洪水流量的叠加,是人为因素加大了洪水流量。这种人为因素加大洪水流量的恶性后果是来自所谓的水库满天星、葡萄串的布局,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河流梯级开发。

从时间上来说,7日21时前确山等7座小型水库溃坝,到石漫滩水库和板桥水库溃坝还有3个半小时和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可进行最紧急的处理。最简单也是最起码要做的,就是通知下游的居民离开危险的区域。可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通知居民撤离。

其实当时水利部门或者水库管理部门从来都没有考虑到这么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水库大坝会溃垮!大坝溃垮会产生溃坝洪水,溃坝洪水的流量、流速和破坏力,都是自然洪水无法相比的。他们还沉浸在“铁壳坝”、“淮河第一坝”的赞誉声中!所以他们也没有想到要泄洪,也没有想到要事先检查一下泄洪设备是否能正常运用。人们又错过了老天给的第四次机会。

回到防洪标准上来。在淮河上一起建造的五座大型水库中,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工程发生溃坝,薄山、白沙、南湾三座水库大坝工程得以幸免。

石漫滩水库发生溃决时,水库的坝前水位111.40米(高程),超坝顶1.57米。

经过1956年的扩建加固工程,石漫滩水库坝顶高程达到109.7米,防浪墙顶高程111.2米,只比坝前水位111.40米低0.2米。如果采取一些泄洪措施,紧急用沙袋加固加高防浪墙顶高程,不至于造成溃坝。如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专家认为石漫滩水库的大坝还要再加高的意见得以实施,也不会有溃坝事件的发生。

板桥水库发生溃决时,水库的坝前水位117.94米(高程),超坝顶1.6米,超坝顶防浪墙0.3米。

经过1956年的扩建加固工程,板桥水库坝顶高程为116.34米,防浪墙高程为117.64米,只比坝前水位117.94米低0.3米。如果采取一些泄洪措施,紧急用沙袋加固加高防浪墙顶高程,也不至于造成溃坝。如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专家认为板桥水库大坝需要再加高0.9米意见得以实施,也不会有溃坝事件的发生。

对比在75‧8暴雨洪水中没有溃坝的薄山水库大坝工程,1975年8月8日3时,坝前洪水已经上涨到超坝顶0.4米,距离防浪墙顶只有0.6米。在水库职工、家属、驻水库舟桥部队、薄山林场职工以及赶来抢险的山炮兵第2师官兵40个小时抢救,堵住了防浪墙渗水,并在坝顶筑起了2米高子堤,保住了薄山水库。当年的调查报告没有涉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在暴雨中心的薄山水库能保住,而板桥和石漫滩水库却不能?

七、板桥溃坝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1975年8月8日发生了板桥溃坝事件。那么中国民众是什么时间知道这个特别重大事故的呢?

从1975年8月8日到1987年8月,中共政府并没有将板桥溃坝事件告诉中国民众,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没有公开报导此事。如果没有三峡工程的争论,这个悲剧可能至今还被一直隐瞒下去。是三峡工程反对派在工程可行性论证争论中,向外界公布了此事件。

1987年8月八名第6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徐驰、雷天觉、乔培新和陆钦侃联名撰写题为“三峡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压下,祸国殃民”的文章,文章在论述三峡大坝工程的防洪效益与大坝安全时写道:“建这样一个大坝,他们是不是不知道这中间存在着重严重问题呢?不是的!他们很清楚……(二)1954年长江大水死人3万。淮河上游河南舞阳县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库容只有6亿立方米,1975年8月失事,猛冲下去,死人23万左右。这个对比很清楚,1954年长江大水死人数反而成了个零头……”

陆钦侃等的文章第一次公开揭露板桥溃坝事件造成23万死亡。之后一些海外新闻机构予以转载,特别是几个香港的杂志和报刊。

2005年5月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终极十大》将板桥溃坝事件评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The Ultimate10 Technological Disasters)的第一名,超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报导指出,死亡人数为24万。

2005年11月2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30年后,世界最大水库垮坝惨剧真相大白”的报导,应该是新华社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板桥溃坝事件的报导。报导中称,超过2.6万人死难。如这篇报导题目所揭示的,这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被隐瞒了整整30年,而且对死亡人数还是遮遮掩掩。

上面已经分析道,老天给过四次警告,如果予以重视,不会有此场悲剧。就是利用暴雨发生后的间歇时间,利用泄洪设施泄洪,也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果。最后在得知有七座中小型水库溃坝的消息后,立即通知下游居民撤离,起码还能挽救大部分遇难人员的生命。

中共政府至今也没有公开死亡人员的姓名。据笔者所知,政府有统计的名单,有死亡人员包括名字、性别、年龄等具体数据。为什么不给死难者建立一个纪念碑,刻上死难者的名字?

八、结束语

1986年板桥水库大坝工程实施重建,1993年6月5日竣工。1993年9月15日石漫滩水库大坝工程实施重建,1998年1月9日竣工。

1975年8月8日发生板桥等62座水库溃坝的遗迹如今已经被抹得干干净净。站在重建的板桥和石漫滩水库大坝前面,人们看到的是水库碧波万顷,景美如画,难以想到1975年8月8日的溃坝事件,更难想起24万失去的生命。

2024年笔者在去意大利旅游时路过位于威尼斯北部多克山中的瓦伊昂大坝。十分遗憾,没有能够去大坝去吊念一下,可惜没有赶上可以参观的时间。瓦伊昂大坝始建于1957年,完工于1959年,坝高262米,是当时世界上坝高最高的大坝,也代表了当时最最先进的技术。1963年10月9日库区发生大规模滑坡,滑坡进入水库,将5000万立方米的库水挤出水库,库水从大坝上方飞过或溢过大坝。结果大坝完好无损,但是飞跃而下的洪水造成大坝下游2018人的丧生,其中487人是年纪15岁以下的儿童。有媒体把瓦伊昂大坝的失事排为世界水库大坝失事的第二位。

如今瓦伊昂水库已经早被废弃,是一个干库,失去了发电、供水等功能。但是大坝依然保留在那里,作为参观凭吊的地方。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预约参观,有导游详细介绍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什么?难道不知道这个完好无损的大坝还有继续利用的价值?目的非常明确,为了不忘却!为了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