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煤价连年下跌、电厂库存暴涨、发电量暴跌,但中共国的居民电价却悄然持续上调。各地藏在峰谷计价、季节模式与特种附加费中的“隐性涨价”,令电力消费者在不知情中默默承担超千亿的制度性负担。谁在埋单?谁在获利?
旅德水利专家王维洛5月20日在美国议报发文分析,2021年起,中共政府以煤价飙升为由上调电价,全国多地限电,动力煤价格一度从475元/吨暴涨至2500元/吨,火电厂“发一度电赔一毛钱”。国家发改委称电价需“反映供电成本”,各地随即普遍上调电价并引入尖峰电价制度。
然而2022年起,煤价迅速回落,至2025年跌至725元/吨以下,港口库存同比激增,工业用电量大跌,电厂负荷率仅60%。尽管电力严重过剩,电价却未见下调,反而以“精细化结构”形式持续上涨。
以广东为例,2025年第一档电价已涨至0.6629元,较2017年增长14%。第三档用电价格已接近1元/度,高峰时段实际远超账面。与此同时,供电煤耗从307克下降至304.8克,显示发电效率提升。
究其根源,已非煤价,而是中共财政的系统性紧缩。在土地财政崩盘后,各地通过水、电、气、交通等国有垄断渠道补充财政收入,“涨价”成为另一种“隐性征税”。
更令人震惊的是,电价中还长期包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三峡基金)与“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等特种附加税,前者原用于三峡工程,1992年设立,虽工程早已竣工,基金却至今未取消;后者截至2021年已累计收取426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这些附加税合计已征收6743亿元人民币,而电力消费者从未被告知。这种缺乏透明度、逃避审计监督的“电费税制化”,成为中国民众沉默承担的一项“系统性负担”。
2025年电价上涨的本质,并非市场调节,而是统治逻辑凌驾经济逻辑的体现。消费能力疲弱、收入停滞、物价上行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涨价不仅失去正当性,更引发公众对“脱贫奇迹”真相的质疑。
真正支撑三峡工程与库区扶贫“政绩”的,并非统治者,而是亿万被动埋单的普通百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