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媒体报道指出,“黑月”(Black Moon)黑客组织公布了一份机密合同,宣称莫斯科与北京签订代号“剑208”的协议,内容涉及俄国协助中国建立空降部队并提供运输机、装甲车、自走炮等装备,为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攻击做准备。
据称这份文件描述中俄入侵台湾计划的密切合作细节,甚至包括俄国提供Il-78MK-90A空中加油机、Il-76MD运输机、BMD-4M型空降战车、2S25反坦克炮以及PBS-955伞降系统等军备,以强化中国空降突击能力。
消息传出后,尽管《德国之声》强调无法独立证实文件真伪,但有德国安全部门暗示文件确实存在,旋即引发国际媒体对“中俄联合攻台”的种种联想。
国际舆论的矛盾
在此之前,专栏作家John Lonergan指出中国计划在2027年进军西伯利亚,他的观点与剑208的传闻看似相反,但也显示中俄关系的内在矛盾。两国看似高度合作,实则是一种权宜关系,彼此各有战略诉求,中国不忘怀台湾,俄国则为乌克兰,两国不得不相互背倚,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
目前俄国自己的军事产能缺口尚需要伊朗和朝鲜的帮助,中国也得提供必要的军民两用物资,特别是芯片和化学原材料。俄国要在短时间内翻转身份,首要前提就得是乌克兰战线停火,要在2027年前缓和与欧盟的局势的难度也不低。中俄在2022年2月联合声明宣称双方合作“无上限”,但是部分事件表明,中俄关系远非铁板一块,两国的矛盾也不仅限于个别领域。
西非的后殖民冲突
在非洲这个老牌的殖民场域,中俄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方势力消退而浮现。以尼日尔为例,2023年7月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后,俄国影响力迅速渗入。。2024年5月,美法势力相继退出,俄方实质成为尼国安全后盾。相比之下,中国虽自2008年起即深耕尼日尔,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在当地投入数十亿美元开采油气,却在政变后遭遇冷遇。
2025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突然驱逐了CNPC的三名高层,查封炼油厂账户,并关闭中方人员下榻处所。官方理由是中资企业薪资争议引发劳资纠纷,但此强硬举措被认为含有向中国施压、重新谈判利益分配的意图。巧合的是,就在北京尴尬应对之际,俄方不仅提供尼日尔武器与安保支持,还通过非洲军团取得部分黄金采矿权等资源合作,中俄在尼日尔的利害关系已浮现矛盾。
汽车市场保卫战
随着西方制裁让欧、美、日汽车品牌退出俄国市场,中国车企乘势填补空缺。尤其在卡车领域,过去一年大量中国重卡如东风、福田、解放、红岩等进口俄国,占据可观份额。然而,俄国产卡车厂商,喀马斯(KAMAZ)的利益却由此受损。
今年7月底,俄国的车辆监管机构Rosstandart突然宣布禁止数家中国主要卡车品牌的产品进口和销售,理由是检验发现其煞车效率、防撞安全等不符合标准。此次禁令波及东风、福田、解放及中国重汽旗下Sitrak等品牌,被指是出于“对公共安全的直接威胁”。
随着俄罗斯汽车产业陷入低迷,政府亦酝酿进一步限制外来车辆以保护本土生产。尽管俄国欢迎中国资金,但是在涉及自身核心产业时仍保有警惕,不惜采取措施排挤中国竞争者。汽车工业只是俄国对中经贸政策的缩影缩影,未来类似情形可能在其他产业陆续出现,只要俄国的经济制裁松绑,中国企业将面临直接冲击。
朝鲜半岛的关系温差
东北亚方面,朝鲜半岛局势同样凸显中俄战略利益的不一致。2023年10月下旬,美、韩、英、乌等国情报皆指称已有约万名朝鲜士兵前往俄国,可能部署投入对乌作战。平壤在俄乌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大幅升级,从暗中提供炮弹武器,转为直接派遣人力支援。
然而,针对盟友朝鲜的这一挺俄举动,北京却选择了保持距离的态度。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先是声称“对相关情况不知情”,随后重申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一贯立场,即呼吁各方致力于政治解决。
这番模棱两可的回应引人玩味。反过来看,中南海高层即使知情,更可能是知情不认,以便与平壤此举划清界限。朝鲜公然助俄会让中国陷入更被动的外交处境,既破坏中国自诩调停者的形象,又可能加剧美欧日对中朝俄轴心的警惕。
2024年6月,俄朝更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实际恢复上世纪60年代两国同盟防务条约,约定任何一方遭侵略,另一方将提供军事援助反观中国,尽管与朝鲜和俄国皆宣称友好,但北京与平壤并无此类共同防御条约,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虽宣称牢固,实际上却缺乏正式的协议,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温差更让中国猜疑。
俄、中2023年5月进行联合海上演。(资料照片/美联社)
远东经略停滞与图们江困局
俄国远东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莫斯科近年战略发展重点。自2012年起俄方每年举办“东方经济论坛”,大力招商引资,希望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参与远东建设。迄今成果有限。中国对俄远东的投资热情低于预期。
俄远东民间对中资的猜忌,也引发过抗议事件。2019年,伊尔库茨克州批准一项由中国公司投资的贝加尔湖瓶装水厂计划,随即在俄社交媒体上激起轩然大波,舆论愤怒斥责当局“出卖俄国水资源给中国”,最终该计划在强大民意压力下胎死腹中。然而,俄国最需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中国迟迟没有实质开展。
中国企业考量的不仅有远东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短缺、官僚腐败等经济因素,更担心政治风险难测,俄方朝令夕改或地方排外情绪,都可能使投资血本无归。2020年代以来,俄国对劳工配额趋严,甚至在疫情期间一度禁止中国工人入境,两国在该地区的合作遂处于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
中俄远东合作中,图们江下游出海口是一项标志性指标。中国吉林省东部被朝俄狭窄边界阻隔,长期渴求一条直通日本海的出海通道。上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倡议下,中、俄、朝曾探讨“图们江区域开发计划”,试图在图们江入海口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多边港口,但因各方利益不合最终搁浅。
俄乌战争后,莫斯科为拉拢北京,态度有所松动。2024年5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发表《联合声明》,首次明确“将同朝鲜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展开建设性对话”。这被解读为俄方可能允许中国船只经由图们江朝俄边界段驶入日本海,为吉林提供出海路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图们江末段水浅流急,十多公里入海口处多为沙洲浅滩,无法通行大吨位船舶,需要大规模疏浚工程才能拓宽航道。图们江下游约15公里河段是俄朝界河,需要同时获朝鲜和俄国完成复杂的三方谈判。
中亚地区的竞合到潜在掣肘
在中亚这片传统上由俄国主导的腹地,中俄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双方在地缘政治上有共同抗衡西方影响的需求,但是对于谁将主导中亚秩序,两国各怀心思。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更直接撼动俄国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面对中国庞大的资金与市场,中亚各国显然更乐于搭乘“一带一路”顺风车,俄国虽心有不甘,却缺乏经济实力抗衡,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维持存在。
然而,潜在掣肘依然存在。随着美军2021年撤出阿富汗,中亚面临恐怖主义扩散等挑战,北京开始提高在中亚安全领域的参与,在塔吉克斯坦援建哨所、与中亚国联合反恐演习等,强化安全领域的趋势已引发莫斯科疑虑。
联合军演的政治象征多于实战
中俄若真有联合对台作战的企图,其蛛丝马迹将体现在历年联合军事演习中。2012年起,中俄每年都举行《海上联合》系列海军演习,迄2022年共进行了11次,已成为两国军事合作的例行机制,近年的演习地点从东北亚逐渐逼近台湾北部。
科目方面,自2015年起增加了两栖登陆;2016年更演练了立体夺取岛礁;2019年加入舰炮对海空目标实弹射击;2022年的演习则演练了海上联合封锁等科目。从这些作细节来看,中俄联演内容看似以台湾为假想目标,但是日本的北方四岛也同样是岛屿场域。不过,俄国并未有能力组织有规模的护航序列,客观上不具备在联合攻台扮演积极角色,中俄联合演习更偏向是一种政治宣示,透过军事行动建构中俄关系的话语。
中俄关系的脆弱与现实
基于以上的讨论,浮现的是一幅错综复杂的中俄关系图景,它既非一些耸动传闻所描述的那般“无上限”,现实情况是在不同议题并存合作与分歧。双方固然有共同抗衡美西方压力的战略动机,但同时也受到历史心结、经济利益,和地缘冲突的掣肘。当外部环境逼迫时,中俄会趋向抱团取暖,其中一方若与美国改善关系,彼此又会保持距离,彼此的共性建立在脆弱的权宜关系。
关于《中俄联合攻台》的种种传言,更有可能是战略虚构(strategic fiction)的叙事。侵台高风险行动并非俄国核心利益所在,乌克兰尚且悬而未决,无力卷入台海战争。俄国虽乐于见美国在印太地区焦头烂额,但真要与中国协同作战攻台,势必要承担巨大军事与外交代价,这与其本国利益得失未必相称。
何况俄军近年在乌克兰折损严重,兵力捉襟见肘,其海空军与两栖投送能力更远不及美军,实际能提供给中国的直接助攻非常有限。所谓提供数千空降兵甚至整装备空降师支持中国,更缺乏现实依据,昂贵的军备更是缺乏库存。“剑208”的传闻纵使耸人听闻,与其当真视之,不如将其看作大国博弈的议题,或是相关各方用来试探和牵制对手的心理战工具。
面对当前的台湾境遇,探讨大国关系的容错率较以往更为紧张,如何运用多层次的理论架构,从大国的权力与关系进行结构的探索,并且进行比对情报的合理性,从碎片化的信息,重新建构大叙事背后的主体。
※作者汤名晖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