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丛:中国对特朗普-普京协议的期望政党民运☀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译丛:中国对特朗普-普京协议的期望
作者:

毫无疑问,中共更希望看到俄乌冲突得到冻结,莫斯科摆脱制裁的负担。

来源: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2025年8月14日

作者:杨建利

译者:Fred

本周五,唐纳德·特朗普和弗拉基米尔·普京将在阿拉斯加会晤,商讨“结束”乌克兰战争。届时,中共将仔细研究会谈中出现的每一次握手、每一个措辞以及每一次瞬间的信号。对中国而言,这样的会晤主要并非为了实施和平外交,而是为了探讨随后可能出现的全球秩序的深层架构,尤其是其结果是否有助于锁定有利于中共战略野心的欧亚力量平衡。又或者,一项协议可能会对中国在实施制裁和技术管控以及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方面施加新的限制。

自2022年2月以来,习*近*平在政治和外交上走在一条狭窄的“山脊”上,公开宣称“中立”并尊重主权,同时积极向俄罗斯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中共加强了其所谓的与莫斯科的“无上限”伙伴关系。

美俄达成一项有效冻结战线、并使俄罗斯部分利益正常化的协议,在大多数方面都对中共有利。这将保住莫斯科在欧亚大陆的战略伙伴,并避免莫斯科被削弱到依赖西方的地步。相反,任何将停火与对中国向俄军民两用产品出口实施严格且可执行的限制挂钩的协议都将不受欢迎。正因如此,阿拉斯加会谈的安排——谁发起、谁让步、以及哪些细节含糊不清——与头条新闻同样重要。

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共的行动始终遵循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首先,确保俄罗斯作为一个有效战略参与者的生存。莫斯科仍然是中国在欧亚大陆上唯一一个与华盛顿平级抗衡的力量。它也是廉价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国,也是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秩序替代方案的合作伙伴。

这解释了中共如何通过扩大能源贸易、军民两用技术出口以及在国际论坛上提供外交掩护,来持续支持俄罗斯避免遭受耻辱性失败。习*近*平和普京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定位为西方领导地位的文明替代方案,并将他们的合作扩展到战争之外的投资、太空技术和文化交流领域,以加强双方的长期合作意识。

第二个目标是在不引发直接军事对抗的情况下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中国所谓的和平倡议,呼吁停火、谈判和反对核威胁,旨在将中共塑造成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与此同时,他们巧妙地将责任推卸给北约扩张和西方“集团政治”。

这些措辞所表达的立场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与全球南方国家产生共鸣。在这些国家,中共拒绝加入制裁机制以及其与莫斯科的经济接触都得到了赞许。中国也避免参加高调的外交活动,例如瑞士和平峰会,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会迫使莫斯科做出其不愿做出的让步。在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国家,这种姿态被描述为“战略中立”——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倾向于俄罗斯。

第三个当务之急是维护中共在欧洲的外交空间,避免出现冷战式的硬分裂。中国继续向欧洲领导人示好,并将自己塑造成全球稳定不可或缺的斡旋者。通过保持参与乌克兰最终重建的前景,中共将自己定位为务实的合作伙伴和解决全球危机所需的合作者。这种平衡行为产生了好坏参半的结果:2024年至2025年,习*近*平的高调访问改善了对话,但也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参与延长战争的怀疑。

阿拉斯加峰会对中共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战争将冻结,仅附加一些执行较为宽松的条件。这将巩固俄罗斯的领土扩张,使莫斯科继续成为华盛顿的强大合作伙伴和干扰力量,同时降低可能扰乱中国自身优先事项的直接升级风险。这样的结果也可能引发“制裁疲劳”,尤其是在欧洲,导致制裁执行力度减弱,中国银行和科技公司在俄罗斯的运营空间更大。中共甚至可以声称此举将提升其形象,展现出其支持美俄重启接触,但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政策改变。

更危险的情况是,阿拉斯加峰会的结果明确针对中国对俄经济命脉。广泛的二级制裁可能会给中国金融机构、物流供应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带来压力。对机床、半导体、光学器件和无人机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出口的更严格执法,可能迫使中共在支持俄罗斯和维护自身产业政策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如果该协议获得欧洲支持,且基辅勉强配合,也可能会削弱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倡导“没有西方指令的和平”的叙事。

在阿拉斯加峰会前夕,中共的公开信息可能支持“对话”,但在具体细节上含糊其辞,重申安全不可分割和反对核升级的惯用语。私下里,习*近*平将利用其在普京的影响力,敦促各方保持克制,避免核威胁,并谈判达成一项在不削弱两国战略联系的情况下放松制裁的停火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扩大其反制裁基础设施——人民币-卢布结算、替代物流走廊以及中介公司网络——以使自身免受谈判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强制措施的影响。

一旦峰会结束,中共将调整其叙事以适应结果。如果达成协议,它将声称这证实了中国长期以来倡导对话的立场。如果谈判失败,中国会指责华盛顿的过度扩张或基辅的僵化立场,同时又表示愿意在“更明智的做法占上风”时参与重建。这种双轨叙事有助于中共巧妙地处理其核心悖论:原则上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却允许俄罗斯占领乌克兰领土。通过将任何解决方案定性为临时稳定措施,中国可以无限期地推迟主权问题——这一策略也适用于台湾和南海争议地区。

欧洲对阿拉斯加会谈的回应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回旋余地。如果欧盟将停火视为“降低风险”但不与中国脱钩的机会,中共就可以重振贸易外交,并抵制美国主导的技术管制。但如果欧洲领导人认为中国在助长侵略的同时攫取了战略利益,他们可能会推动加强出口管制、更严格地审查对外投资,并与美国制裁执行措施更加协调一致。

中国将试图从特朗普与普京的任何协议中获得三大好处。它将寻求更多的制裁降级——只要有足够的模糊性,就可以使银行、保险公司和航运商能够扩大与俄罗斯的高价值交易,而不必担心突然逆转。它将重视降低局势突然升级的风险,使中共能够专注于国内增长、产业升级以及从南海到中亚的区域倡议。此外,它将抓住机会重新调整与德国和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在绿色技术和重建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担忧,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政治善意。

中共最担心的是协议中被明确点名批评,在地缘政治叙事中失去其地位,沦为特朗普和普京的双边“修复材料”,并眼睁睁看着制裁逻辑被应用于美国在亚洲更广泛的技术管控。如果这些风险出现,中国的应对措施将是象征性地遵守——公开加强对少数特定产品的管控——与更广泛的反抗相结合,通过中间商和其他渠道维持关键的贸易流动。

中国还将加大对欧洲的拉拢力度,利用商务代表团、气候合作和重建提议,将欧盟的偏好从侧重华盛顿转移开来。与此同时,中共将加倍向全球南方国家传递信息,强调其一致性,并将其行为与其所描绘的西方虚伪行为进行对比。

对中共而言,阿拉斯加问题与其说是结束战争,不如说是塑造下一阶段的世界秩序。它希望美国受到多重承诺的约束,俄罗斯作为战略伙伴得到保留,欧洲则处于中国外交的触及范围内。停火协议冻结了战线,保留了俄罗斯的筹码,并保护了中国的支持网络,这将是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重大的胜利。

一项引发对中国银行和供应商制裁的协议,将加速中共最担心的遏制。无论如何,习*近*平都将展现中国在欧亚大陆始终如一、务实的力量——为地缘政治秩序奠定基础,即使在阿拉斯加的镁光灯机会消退后,这一秩序仍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作者:杨建利

杨建利博士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员。他是“公民力量”的创始人兼主席,著有《为了我们》、《生存:照亮真相的旅程》和《是时候建立一个基于价值观的“经济北约”了》。yib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