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朦|我对“江油霸凌事件”的几点思考☀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楚朦|我对“江油霸凌事件”的几点思考
作者:

四川江油的校园霸凌事件,虽然起初是一起个案,但其发酵和处理过程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共国社会在未成年人犯罪、基层治理以及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所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起事件的每一次发展,都触及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与愤怒,最终演变成一场社会危机和政治事件。

一、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教育与家庭的失衡

江油事件的核心矛盾之一,在于施暴者为未成年人,而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戒存在争议。这暴露了中共国在社会转型期,法律、教育和家庭在应对未成年人问题上的共同失灵。

1,法律的滞后性与“保护”的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设立时,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同时也兼顾教育和矫治。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霸凌和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发生了变化。江油事件中,施暴者嚣张地声称“又不是没进去过”、“没得20分钟就出来了”,这种藐视法律的言论,直接刺痛了公众。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未成年人,现行法律的“保护性”条款反而成了他们逃避惩罚的“护身符”。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类似的恶性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发,每一次都引发了关于法律修改的讨论。例如,2019年辽宁大连发生的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由于凶手未满14周岁,最终被免于刑事处罚,只送往收容教养,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再如,2023年发生的福建南平初中生霸凌致死案,施暴者同样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最终的法律制裁却因年龄而受到了限制。

这些案件共同指向了同一个问题:现行法律的年龄分界线是否仍然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防止将未成年人过早推向刑事司法体系,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另一方面,当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成年人的恶劣程度时,法律如果不能给出有力的回应,就会损害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感。

2,教育体系的缺失与道德的滑坡

江油事件中,施暴者长期霸凌,且多人围观拍摄视频,这反映出在学校教育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缺失。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成绩、政治姿态和虚无缥缈的“理想信念”,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培养。社会和学校还通过电影、电视、现代传媒和课堂,对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进行仇恨教育,这也滋长了一些学生心中的戾气。一些学校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时,也常常采取“内部处理”、“大事化小”的态度,以维护学校的声誉。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案是另一个沉重的例子。2015年,四名留守儿童在服毒自杀前留下了“被欺负”的遗言。这起悲剧暴露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留守儿童群体不仅面临着学业上的困境,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安全压力。当学校教育未能及时发现和介入这些问题时,悲剧就难以避免。

在江油事件中,学校的沉默和不作为,无疑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当校园不再是安全的港湾,而变成了霸凌的温床时,教育的根本目的就被扭曲了。

3,家庭教育的失败与社会环境的恶化

我通过朋友渠道了解到施暴者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并不是传言中官宦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缺失显而易见。施暴者“进出派出所多次”的言论,暗示了家庭在管教上的无力,甚至纵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失败,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

[page]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在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冲击,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例如,在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农村地区,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照顾,缺乏有效的管教和情感支持。而在城市中,一些富裕家庭的溺爱,也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家庭教育的失败与社会环境的恶化互为因果。当社会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当功利主义盛行,当暴力文化通过网络等渠道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就更容易出现偏差。

二、基层治理:公信力危机与警民关系的裂痕

江油事件的处理过程,特别是地方政府和警方的反应,是导致其从个案演变为社会危机的关键因素。这暴露了中共国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公信力危机、信息不透明以及警民关系紧张等深层次问题。

1,公信力危机与“轻微伤”的争议

江油警方最初的通报,将受害者的伤情鉴定为“轻微伤”,并对施暴者进行了有限的处罚。这一结果与视频中呈现的恶劣霸凌情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民众普遍认为,如此长时间、多方式的暴力,不应仅仅是“轻微伤”,而且施暴者还抢劫受害人的手机、现金,涉嫌抢劫犯罪。民众怀疑官方是为了减轻施暴者的罪行而故意定性。这种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使得警方和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夜之间崩塌。

在缺乏透明度的社会环境中,民众习惯于用“阴谋论”来解释官方的每一个举动。当官方的解释无法令人信服时,人们自然会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包庇“关系网”或“特权阶层”。这使得事件的焦点从“校园霸凌”转向了“司法不公”。

2,信息公开的透明度问题与舆论的失控

在事件发酵初期,地方政府未能及时、透明地公开事件的全部细节,使得不确定信息有了滋生和传播的空间。当“施暴者是官二代”等不确定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时,民众的愤怒情绪被进一步点燃。虽然警方后来反复“澄清”,民众根本不相信。

这反映了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地方政府在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不足。当民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从非官方渠道寻找信息,这使得事件更容易被极端化和政治化。中共将其定性为“围攻政府”的群体性事件,正是这种信息不透明和公信力缺失的必然结果。

3,警民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在江油事件中,当民众聚集在市政府门前表达不满时,地方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维稳”措施,出动特警进行清场。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警民矛盾。警方本应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民众安全的守护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被民众视为“维稳”机器和政府的帮凶。

这并非孤例。2023年发生在河南周口的“村镇银行储户维权事件”,大量储户的存款无法取出,当他们聚集在银行门口维权时,当地政府和警方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导致警民冲突。这些事件共同表明,在面对民众的合理诉求时,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强硬手段“维稳”,而非通过协商和沟通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加深了警民之间的裂痕,也凸显了中共现政权的非法。

三、社会公平:民众的愤怒与历史的回响

江油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抗议,不仅仅是因为霸凌本身,更是因为这起事件触及了中共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公平问题。民众的愤怒,是多年来对司法不公、阶层固化和权力滥用等问题不满的总爆发。

1,对司法不公的深层焦虑

民众对江油事件中“轻微伤”的强烈反弹,根源在于对司法公正的深层焦虑。长期以来,民众普遍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有权者”和“有钱者”更容易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无权者”和“无钱者”则更容易受到严惩。

这种不信任感并非空穴来风。“我爸是李刚”事件、孙小果案等一系列案件,都深刻地揭示了特权阶层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司法,挑战法律的公平性。当民众看到受害人家庭背景普通,诉求得不到伸张时,他们会自然地将这种不公平归咎于整个司法体系,而非个别案件。

2,对阶层固化的不满

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中共国社会形成了新的阶层结构。一些人通过努力和非法手段实现了阶层跃升,但更多的人则感到上升通道越来越窄,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江油事件中,施暴者的嚣张言论,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特权感”,即使他们家庭背景一般,也可能因为“混社会”或“有关系”而获得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page]

近些年红色权贵阶级肆无忌惮地宣扬“打江山的坐江山”,以及目前中国政坛的现实,迅速地拉开了官员与红色权贵阶级的距离,拉开了普通民众与官员的距离,中国社会被严重撕裂,许多官员,特别是基层办事员认为,这个国家、这个政权是权贵们的,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在为红色权贵们打工,在行政时他们往往应付、推诿,敷衍塞责。老百姓特别是工人阶级则从共产党口头上宣传的“国家主人”沦落成了事实上的被统治者或奴隶,心中不免愤懑。

江油虽是一个小城,却是一个移民城市,城区超过一半市民的老家在上海北京、鞍山、哈尔滨、黄石等地,在四、五十年前的大三线建设期间,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从这些地方来到了江油。江油位于宝成铁路枢纽线上,四川盆地与岷山交接处,曾经是大三线建设的保障基地,除了建设有与军工有关的特殊钢厂,还建设有大型发电厂、大型的水泥厂、大型矿机厂等。这里还有许多国家级的研究院所,曾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时代的变迁把他们、他们的后代固化在了这个小城,沦落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底层市民。

这种对阶层固化的不满,在历史中也曾多次出现。明末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官绅勾结,底层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困苦。李自成等起义军的口号“均田免粮”,正是对这种不公平社会结构的反抗。

3,权力滥用的历史回响

在江油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处理民众抗议时的强硬手段,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历史上“官逼民反”的悲剧。当民众的合理诉求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采取更加激烈的行动。

明末“杨柳青事件”中,官府为了征收军粮,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盐贩起义”中,官府对盐商的盘剥,导致盐价飞涨,底层民众生活艰难,最终引发了起义。

四、出路何在

面对江油事件所暴露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中共国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历史命题。无论是和平转型还是暴力革命,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和平转型,意味着在现有的政治框架内,通过渐进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这要求政府能够倾听民意,推动司法独立,保障公民权利,并逐步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治理体系。这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决心。

暴力革命,则意味着推翻现有的统治。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但其代价往往是巨大的,伴随着长期的社会动荡和流血冲突。明末的农民起义,最终虽然推翻了明朝,但也导致了清朝的入关,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中共国的出路,或许不在于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弥合社会裂痕,特别是在社会治理方面,需要有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机制,这需要:

1、推动法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

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保障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是重建社会公平的基石。建立宪法法院,确保政府在行政过程中不违宪。

2、深化教育改革,重塑道德。

改变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禁止在未成年人中进行仇恨教育。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一党专政,实行宪政民主。

4、实现基层自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建公信力。

江油事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共国社会长期积压的矛盾。它提醒我们,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类似的事件,只会以更加激烈和频繁的方式,不断地冲击着整个中国社会。

二零二五年八月九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议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