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本没有"江油照相馆",当《南京照相馆》变成宣传模板之后,"江油照相馆"便遍地开花。它不需要特效,不需要编剧,不需要宣发,它只需要一个无耻的体制和一群冷漠的看客。
最近,一部由官方倾力宣传的主旋律影片《南京照相馆》票房不俗。电影院里,观众纷纷为八十年前的苦难热泪盈眶,仿佛每一滴眼泪都在为"民族记忆"尽忠职守。与此同时,现实版《江油照相馆》悄然上映:没有明星,没有滤镜,没有剧本,更没有"彩排",只有一名女孩穿着内衣,被数名同龄女生在烂尾楼轮番羞辱、殴打、逼跪,持续四小时。
这是一部没有特效的纪录片,却无法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影院——因为它太真实,真实到让人无法直视,真实到让宣传机器坐立难安。
当霸凌的耳光一记一记地落下,响亮地打在女孩脸上的同时,也狠狠抽在这个政权虚伪的脸上。女孩颤抖著说"我家人会报警",施暴者冷笑:"你是在威胁我吗?你以为我们怕?又不是没进去过。"她们不是演员,但比演员更懂剧本——"进去十多次了,二十分钟就出来了。"这是新时代的少年犯剧本,台词精准,节奏紧凑。
群众愤怒了,聚集在市政府门前。女孩的母亲是聋哑人,跪地哀求:"请给我女儿一个交代(肢体语言)。"市民回应:"她说不了话,我们帮她说!"这是这部影片中最感人的对白,不需配乐,已震撼人心。
然而导演不许群众加戏,于是风格骤变——《江油照相馆》下半场变成了黑白纪录片。穿着制服、挥舞警棍、口喊"执法"的中共爪牙们本色出演,手起棒落,辣椒水催泪弹齐上阵,对着学生和市民就是一通"教育"。这些"演员"不需要训练,因为他们早就习惯在老百姓头上指点江山。手中的警棍,不打黑社会,只打百姓;身上的制服,不保护孩子,只保卫体制。
于是,这场关于权力、暴力与谎言的黑色荒诞剧继续上演:
"我们要的是法治,不是眼泪!"市民的呐喊,被官方通稿翻译为"有人蓄意造谣",然后以"依法处理"结尾。
网警查造谣者比查施暴者还快,群众抗议比打人孩子还"有罪",舆论审判比法律还严格,公安打人比黑社会还熟练。
宣传机器还在运转,媒体试图掩盖、删除、冷处理。但互联网的裂缝泄露出真实的硝烟,越来越多的"照相馆"浮出水面。陕西蒲城职校,江苏启东中学……从未停歇的,是铁拳下的孩子;从未忏悔的,是撒谎的机器。
也许我们该问一句:如果你不敢面对一个在江油烂尾楼里哭泣的14岁女孩,那你凭什么去感动于一个80年前的陌生人?她没死在战争,却活成战争。她不是民族悲剧的一部分,她是制度暴力的牺牲品。
观众原以为警方会"严正处理",可现实却如同剧本延续——拖了十天才"传唤到案",最后也不过"批评教育"、"矫治学校"。手机被抢走?不构成抢劫,因为她们"未满16岁";围观录像?无关责任,因为她们"只是围观"。警方的"法治剧本",逻辑自洽,照章表演,不差分毫。
X(推特)上流出的视频显示,凌晨三点,军用信号干扰车开进江油街头,疑似当局试图阻断通讯、切断真相传播。而此刻,电影院里的观众刚看完《南京照相馆》,正擦着眼泪走出影院,为历史的冤屈愤愤不平。他们或许不知道,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外的江油市,有一个更接近现实的"国耻",刚刚发生。
宣传部门高声呐喊"勿忘国耻",却对当下百姓的羞辱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要求我们铭记1937,却不许我们谈2025。可谁才是今天中国苦难的根源?是日本人吗?是八十年前的入侵者吗?在江油照相馆里,我们看到的是制服之下的冷血、权力之上的傲慢,还有一整个国家机器对人民尊严的践踏。
这世上本没有"江油照相馆",当《南京照相馆》变成宣传模板之后,"江油照相馆"便遍地开花。它不需要特效,不需要编剧,不需要宣发,它只需要一个无耻的体制和一群冷漠的看客。
所以,何必南京?
《江油照相馆》,无剧本,无特效,无演员。它不是电影,却比电影更真实;它不是历史,却比历史更血腥;它不是煽情,却煽动了全国的愤怒。
江油照相馆的照片无法打印,但它已经刻进了无数清醒中国人的记忆——就在今天,黑夜还在继续,拳头还在挥舞,哭声还在回荡。而穿着制服的"演员"们,还在享受着掌控人民的快感,丝毫不觉得羞耻。
江油无特效,全是现实。关掉电影,走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