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中国最惧怕的批评者|#詹宏志#矢板明夫#汪浩|@华视三国演议|20250726
看了台湾“三国演议”一个节目,主持人汪浩和矢板明夫采访詹宏志。詹先生是老相识,我和他认识少说也有三十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是台湾文化界先行者,也是台湾出版界开山辟石的奠基者,他对台湾当代历史文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詹宏志上节目,是来介绍台湾读书共和国旗下明白文化出版的一本新书《黎智英传》,这本书有一个长长的副题,叫做“从亿万富翁,到中国最害怕的批评者”,作者是原南华早报总编辑祈福德,祈福德也曾经在黎智英公司中担任要职。
詹先生别来无恙,仍旧精神瞿铄,相当健谈。他提到他与黎智英初识的经过,原来他到香港苹果日报商谈合作,与黎智英交换名片,结果次日黎智英打电话向他道歉,说事后查资料才知道詹的来历,隔一天黎智英即亲赴台湾登门拜访。
当时正值陈水扁当选中华民国总统,黎智英预感台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想到台湾创办杂志和报纸,就那样,詹宏志与黎智英结缘。后来黎智英到台湾办媒体,因为詹宏志是在地媒体重要推手,相信对黎智英助力不小。
当时詹宏志创办的网上报纸《明日报》正遭遇经营困难,詹宏志正为《明日报》结束后旧同事的出路操心,结果黎智英毫不含糊,答应《明日报》旧同事可以直接过档未来的《苹果日报》,薪水直接提高百分之二十,并由新东家负担遣散开支。
这件事可算“一家便宜两家著”,一来黎智英新创报刊,需要大量有经验的编采人才,二来《明日报》旗下詹宏志的员工,也一定都是独当一面的行家。黎智英就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依靠这个有力的班底,在台湾媒体界大杀四方,彻底改变台湾的传媒生态,把台湾的两大报业集团《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打个落花流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初到香港在报馆做校对,台湾《联合报》与《中国时报》是我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后来我到台湾去《联合报》拜会痖弦先生,看到忠孝东路上《联合报》四幢大楼,心中也充满神往之情。没想到这两个传媒大佬,都被黎智英打得落荒而逃,《联合报》从此一蹶不振,《中时》被亲共商人收购,变成无耻的红色媒体。
詹宏志介绍他所认识的黎智英,他说黎智英小学没有毕业,偷渡香港做童工,完全靠自学成才,他爱读书,尊重知识分子,勇于表达,直率天真。他对问题的看法很细腻,有前瞻性,处事有过人的魄力,他的言行见解﹑性格与人格都有独到之处。
黎智英办媒体,以读者为依归,揭露社会真相不打折扣。他规定员工不得接受采访对象的报酬,办旅游和饮食版面,也不准接受招待。更不必说,他旗下的报刊,都与政府保持足够距离,保持一贯的独立性。
壹传媒开创了港台媒体新风,黎智英以办小报取悦读者的手法来办大报,又以办大报的理想来提升普罗巿民的文化品味。他办报不只是赚钱,更大的理想是改造世道人心,为一个理想的未来世界奠基。
当年黎智英请著名作家董桥担任苹果日报总编辑,诗人戴天对我说,黎智英是要在苹果日报开一家精品店,知黎智英者戴天也。
因为与黎智英成为朋友,到后来香港政治环境恶化时,詹宏志曾多次劝黎智英离开,但黎智英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可以放下香港,放下他的同事。黎智英对自己将遭遇中共的毒手有充份的估计,他之所以意志坚定如此,不只是因为他有天主教信仰作心理支撑,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容忍他真心爱惜的香港,毁在共产党手上,他要与香港共存亡。
矢板明夫把黎智英比喻为循道者,这是相当准确的一个概括。天主教信仰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心理力量的来源,他靠耶稣基督的信念来实现他的人格。他在狱中画了一幅基督受难图送给詹宏志,也画了相同主题的画给本书作者祈福德,甚至送给狱卒和警察。
黎智英的伟大,不但在于他是香港人反抗中共暴政的一面旗帜,他也是捍卫言论自由的不屈斗士,他追求的普世价值,正是中国大陆最稀缺的精神资源,也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黎智英不但是香港人,他也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也是世界公民。
是香港造就了黎智英。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穷孩子,来到一个公平﹑自由和法治的陌生城巿,凭自己的本事和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没有止步于创造财富,更致力于人生价值的追寻。他的后半生都奉献给自己服膺的政治信念,不惜代价去实现自我价值,以自我的完善去完善他热爱的香港。
商人的通病是重利轻义,一个商人有民胞物与的情怀,有厚德载物的禀性,他本质上已不是商人。他做生意敢于打破常规,做媒体敢于大开大合,他参与政治也敢于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敢笑敢骂,敢歌敢哭,敢于踩地雷,也敢于蹲苦牢。一个人该有多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才能承受起他跌宕刺激的人生?
我与黎智英同龄,政治理念上可引为手足,但个人际遇大相径庭,他的道德情怀更不是我可以企及的,我唯有将他视为自己的灵魂楷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炎夏苦热,长夜寂寥,唯愿黎智英善自珍慑,自强不息。他在黑牢里静养心志,我们在有光的世界期盼人间大同,我相信有生之年我可以和他相见。
感谢汪浩先生与矢板明夫先生对黎智英的支持,港台两地人民面对的都是中共的暴政,我们是唇齿相依,互相支持,时间在我们这边,未来在我们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