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四中全会:从“乘风破浪”到“惊涛骇浪”——中共五年语言转向的政治信号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洪耀南|四中全会:从“乘风破浪”到“惊涛骇浪”——中共五年语言转向的政治信号
作者:
2020年的政治语言仍寄托著“现代化中国”的信心;2025年的语言则转为“防崩溃中国”的戒惧。 从“乘风破浪”到“惊涛骇浪”,语言的收缩正是体制的焦虑。语言不仅是修辞,更是权力的边界——它冷却了未来的想像,也冻结了社会共同书写的可能。

中共从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5年“二十届四中全会”,表面是规划周期的更新,实则是一场政治语言与统治思维的断层转折。五年间,语言从“发展自信”滑向“稳定恐惧”,从“开放进取”转为“戒惧防御”。这场语言的位移,不仅揭示权力焦虑的升温,也映照出政权逻辑的内缩与封闭——从“建设型国家”迈入“防卫型政权”。

篇幅与语密:语言仪式化的权力扩张

结论:四中全会公报篇幅为中共史上最长,语言密度前所未见。它不只是《十五五规划》的技术文件,而是一次“权力再确认”的语言仪式。

结构与修辞:从发展逻辑到统治逻辑

三、语言风格与制度意涵:从法治国到党治国

语料差异:关键词的权力漂移

功能转换:从“规划”到“警示”

一句话总结:

2020年的五中全会,是一份“规划未来中国”的蓝图;2025年的四中全会,则是一份“防卫现有体制”的宣言书。

政治语言从“发展主义”转向“安全主义”,从“经济合法性”过渡到“忠诚合法性”,完成“领袖化—安全化—自我革命化”的封闭循环。

语境转调:从“建设工程”到“风险管理”

2020年的公报语气仍充满发展乐观——“乘风破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象征制度自信;而2025年则出现“惊涛骇浪”“敢于斗争”“安全屏障”等戒惧语汇,语言重心由“推进”转为“防范”。语言从“动员的引擎”变为“防御的装置”。

指导思想的内缩:从“改革开放”到“唯一信仰”

2020年的文本尚保留“马列、毛邓”并列的象征性共存,但2025年已完全收编为“习思想”唯一合法话语。“改革开放”语言退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自我革命”成为核心口号。“邓语法”退场,“习语法”登场;改革语言死去,斗争语言登台。

核心词汇重写:从“搭桥”到“筑墙”

政策语言不再搭桥,而是筑墙——从沟通社会到防卫政权。

语法转型:语言的政治内爆

2020年的句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风破浪”传达政策动员;2025年的结尾“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则转为党内效忠仪式。

语言主体从“人民”退场,由“党的自我革命”取而代之;情感基调从“自信进取”转为“谨慎戒惧”。政策语言不再指向未来,而是为政权戒惧寻找出口。

治理语言的三重重编

从发展语言到安全语言

“高质量发展”让位于“安全屏障”,政权合法性转向风险防控。

从改革语言到斗争语言

“改革”边缘化,“斗争”常态化。

从治理国家到治理党

“治理体系现代化”被“自我革命”吞并,党国语言一体化完成。

结语:语言作为政权的避雷针与紧箍咒

2020年的政治语言仍寄托著“现代化中国”的信心;2025年的语言则转为“防崩溃中国”的戒惧。

从“乘风破浪”到“惊涛骇浪”,语言的收缩正是体制的焦虑。语言不仅是修辞,更是权力的边界——它冷却了未来的想像,也冻结了社会共同书写的可能。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5/229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