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雪崩”,行业“寒冬”超乎想象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艺术品市场“雪崩”,行业“寒冬”超乎想象

曾经意气风发、喧嚣鼎沸的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如今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下行漩涡。走进各地的古玩城,往日的熙攘早已被寂寥取代,许多店铺大门紧锁,贴上了寻求新租户的告示。仍在坚守的店主们,也多是喝茶闲坐,整日难得开张。这幅景象,是整个行业生存状态的缩影,背后交织着宏观经济的压力、市场信心的缺失以及行业政策的剧变,给数十万从业者带来了一场严峻的挑战。

市场的寒意首先体现在冰冷的数据上。根据权威的《巴塞尔艺术展/瑞银集团艺术市场报告》,2024年中国内地拍卖成交额同比暴跌38%,使其在全球艺术市场的排名跌至第三位。国际三大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在香港的成交额也同步下降了30%。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市场主力的中国买家正在退潮。佳士得的数据显示,亚洲买家(主体是中国买家)对其全球拍卖成交额的贡献已从2021年的39%骤降至21%。市场萎缩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不少拍卖公司已开始裁员和缩减开支,以应对这场不知何时才能复苏的危机。

这场行业寒冬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宏观经济、行业生态与政策法规三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首先,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是根本原因。多年严格的疫情封控重创了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摧毁了消费者的信心。尤其是作为财富增长关键驱动力的房地产行业陷入持续危机,深刻地改变了市场的购买力结构。有业内人士精准地分析,中国的财富创造与房地产紧密相连,而艺术品消费则是财富地位的体现。因此,当地产行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艺术品作为奢侈品市场会率先感受到冲击。过去,房地产富豪是中国艺术拍卖最大的金主,如今这一群体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直接导致市场高端购买力断层,这背后是资金链的普遍紧张和信心的集体溃败。即便是曾经富裕的阶层,其购买力也已大幅萎缩,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更是捉襟见肘。

其次,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将于2025年实施的新法对文物交易进行了严格的分级管控。政策的初衷是保护文化遗产,但在执行层面一刀切却极大地压缩了市场流动性。民间收藏者感到处境艰难,而经营资质门槛的提高,如强制聘请多名文博专家顾问,使得中小商户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相比之下,日本对文化财产允许通过拍卖自由出境的灵活机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市场内部供需失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在需求端,买家们的收藏策略变得更为审慎,普遍减少购买数量,同时提高对藏品质量的要求,只愿意为性价比极高的精品出价,对于普通的大路货则持观望态度。而在供给端,一线精品早已枯竭,想要征集到好货必须付出高昂成本,但在行情不景气的当下,高价收来的藏品又难以售出,导致货源和销售两端同时停滞。

当然,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那些顶级的、具有艺术史价值的精品依然价格坚挺,但中低价位的拍品则竞争乏力,成交表现不稳。同时,部分高端藏家虽进入观望期。对于有远见和实力的收藏家而言,当前的低迷期或许是在市场低点买入并增加收藏的好时机。但许多人也表达了担忧,认为虽然当前看似是买入良机,但市场的底部究竟在何处尚不明朗。

归根结底,艺术品的价值具有双重属性。其市场价值随经济周期波动,但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却是永恒的。有观点认为,评估古玩的价值需要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因为艺术品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其内在价值并不会因经济形势的好坏而改变,具有穿越周期的稳定性。

当前的凛冽寒冬,既是对投机泡沫的一次残酷清洗,也是对行业韧性的一次终极考验。它迫使从业者回归艺术品的本质,重新思考收藏的意义。风暴过后,那些真正热爱文化、尊重历史并具备专业眼光的收藏家和经营者,或许将迎来一个更健康、更理性的市场。

责任编辑: 叶净寒  来源:古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3/229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