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尴尬的日本国内亲华派政治人士
在日本国内,那些长期主张对华友好、积极推动官方援助的退任首相和政治家,面对中国民间失控的反日浪潮和官方的冷漠,陷入了彻底的政治和道义尴尬。他们对华示好的努力,被中共官方的工具性民族主义彻底否定。
村山富市是日本政坛中少有的,对历史问题具有深刻反省态度的代表人物。他曾在1995年发表著名的“村山谈话”,首次明确承认日本对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表达了“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这一谈话被认为是中日关系的基础性文件之一,也是亲华派努力的重要成果。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反日情绪的周期性爆发,特别是在钓鱼岛事件和近年来核废水事件中,中共官方媒体持续将日本描绘成“军国主义复活”的形象,完全无视“村山谈话”的存在和价值。村山富市的努力被视为无足轻重,他在中国的声望也并未能转化为两国关系的“缓冲剂”。当中国外交和媒体将矛头对准日本时,像村山这样推动和解的资深人士,发现自己在国内成为了“徒劳”的象征,甚至被国内右翼指责为“对中国过于软弱”,进退两难。
在1979年至200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供了巨大的日元贷款,极大地帮助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北京机场、宝钢、京广铁路电气化等项目。这些贷款是在日本纳税人的支持下,由亲华派政治家顶住国内压力推动的。
如今在中国,官方的“受害者叙事”占据了绝对主流。年轻人只知道日本的侵略,却普遍对日元贷款和无偿援助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官方媒体在宣传时,往往刻意回避提及这部分援助历史。这使得那些曾为中国现代化做出贡献的日本人士,感到功绩被否定。他们对华的善意被中国政府工具化后抛弃,在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后,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中国转移矛盾时的“棋子”,其对华友好主张在日本国内也失去了道德高地和说服力。
(二)沉默的特殊群体:日裔解放军的身份困境
比日本亲华政治家更尴尬和无奈的,是那些曾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贡献、后来返回日本的特殊群体——日裔解放军。他们许多人在林彪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来的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服役,为解放军的医疗、航空、技术和后勤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许多人获得了“解放勋章”。
数万名日裔解放军在二战结束后选择留在或曾服务于中国,他们是中日友好历史上最特殊、最具血肉联系的一群人。他们曾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为新中国的成立流血出力。
随着中共官方开始系统性地、单方面地强调仇恨叙事,并将日本整体塑造成“万恶的敌人”,这些日裔解放军的后代和仍然健在的老兵,陷入了深刻的身份和情感撕裂。他们在日本国内,被部分右翼视为“为敌国服务”;而在中国,他们曾经的功绩被官方刻意低调处理甚至遗忘。他们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却生活在一个中共官方不断鼓动仇恨其祖国的环境里。当他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打砸日系汽车、侮辱穿和服的女性时,他们会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当年为之奋斗的“中日友好”理想,如今成为了政治牺牲品。
日裔解放军的贡献在1980年代曾有过短暂的被提及和纪念,但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这部分历史的宣传逐渐被官方噤声。
他们获得的“解放勋章”代表着新中国对他们功绩的最高承认,但在今日的中国大陆,公开、正面地纪念这群“日本友人”成为了高度敏感的话题。如果公开宣扬“日本人在解放军队伍中立下大功”,将与主流的“抗日仇恨”教育产生强烈的冲突。这使得他们的历史贡献被淹没和尘封,他们的后代在日本也难以通过中国的承认来获得完整的身份认同。这群人是中日友好的活的历史见证,但却被中共官方的工具性民族主义,逼入了集体沉默的境地。
这些例子清晰地展示了,当民族主义被用作政治武器时,它对真诚的友善力量所产生的反噬和毁灭性影响。中共的短期政治操作,以牺牲跨国友谊的根基和历史和解的可能为代价,其代价不仅是两国互不信任,更是对一代代致力于友好人士的深刻背叛。
五、血缘与文化的悖论:同文同种下的非理性对立
中共利用反日情绪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策略,其最大的荒谬性在于:它刻意煽动的是针对一个在历史、文化和血缘上与中国有着最深厚渊源的民族的仇恨。中日两国并非完全隔绝的陌生文明,而是共享文化基因、甚至在血缘上存在深度联系的“同文同种”共同体。
(一)典籍中的同源记载与文化溯源
中日两国古典典籍中,对这种渊源有着清晰的记载和相互印证,构成了历史文化的铁证。《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正史中对日本最早的记载之一,载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曾向汉朝进贡,并获赐“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日本在1世纪已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已是中原王朝的属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魏志倭人传)详细记载了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朝见魏明帝,并获赐“亲魏倭王”的印绶。这些记载共同描绘了日本文明早期与中国紧密的政治和文化互动,绝非异域孤立。
日本的典籍也记载了大量的“渡来人”对日本文明的奠基性贡献,印证了文化上的深度同源。《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这两部日本最早的史书,记载了大量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即“渡来人”)给日本带去了汉字、儒学、佛教、纺织、土木、冶炼等关键技术和思想。特别是汉字的传入和使用,奠定了中国与日本“同文”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