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全聚德”的经营危机与转型困局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萧易:“全聚德”的经营危机与转型困局
作者:
全聚德的定价策略,是导致其衰落的首要原因。早期,全聚德以“百姓尝宫味”为定位,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宫廷级风味。这种亲民的价格体系,不仅奠定了其市场基础,也强化了品牌的情感连接。然而,从上市之后,全聚德的菜单价格就开始逐步脱离实际。

“全聚德”曾是中华餐饮文化的标志,但近些年来却深陷经营危机。图为招牌北京烤鸭。(潘在殊/..;

作为传承161年的北京烤鸭老字号,“全聚德”曾是中华餐饮文化的标志,象征着传统文化与餐饮工艺的融合。不仅是北京餐饮界最耀眼的明星,更是外地游客必打卡地标,2008年全聚德达到巅峰,国内外顾客争相品尝,北京旗舰店门口排起长龙,年营业额近20亿元(人民币,下同)。

但近些年来,这家老字号却深陷经营危机。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4.02亿元,同比下降2.09%;归母净利润仅3,413万元,同比下降43.15%,扣非净利润1,614万元,同比下滑65.79%。第四季度尤为惨淡,收入3.18亿元,同比下降7.12%;净利润亏损3,632万元,同比下降210.25%。

进入2025年,情况并未好转。1—6月,公司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下降8.34%;归母净利润1,238.29万元,同比下降57.79%。更值得关注的是,全聚德的盈利结构已经异化: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355.8万元)占其净利润的九成以上,主营餐饮业务几乎丧失造血能力。

2021—2024年,全聚德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不仅难以延续昔日的辉煌,甚至还需仰仗当地政府财政支持才得以维持经营。全国80%的门店停业,全聚德品牌店缩减至81家(35家直营店和46家加盟店),北京前门旗舰店日均客流量大幅下滑,昔日的门庭若市如今变得门可罗雀。

曾经“来北京不吃全聚德等于没来”的盛况已成过去,全聚德越来越像一家“节日限定饭店”:旺季(仅3个月)时游客涌入,朋友圈打卡热闹;淡季则无人问津,生意异常冷清。本质上,餐饮是高频刚需,而非一次性仪式感,由于情怀支撑难以转化为稳定收入,这使全聚德无法维持全年盈利。

全聚德的危机并非一夕之间形成,而是多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其当下面临的困境,也是诸多中国老字号品牌普遍遭遇的挑战。本文将从价格失衡、服务滑坡、战略误判、转型困境以及时代错位五个维度,深入分析全聚德衰落的根源,并揭示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结构性问题。

价格与体验失衡:从“百姓尝宫味”到“游客智商税”

全聚德的定价策略,是导致其衰落的首要原因。早期,全聚德以“百姓尝宫味”为定位,让普通消费者享受到宫廷级风味。这种亲民的价格体系,不仅奠定了其市场基础,也强化了品牌的情感连接。然而,从上市之后,全聚德的菜单价格就开始逐步脱离实际。

核心产品烤鸭的定价比市场均值高出83%,一套258元,蘸酱、荷叶饼和黄瓜条再单独收费。素菜50元起,荤菜百元以上,一壶西瓜汁居然要168元,人均200多元的消费水平,已经超出普通百姓的接受范围。此外,额外支付的10%服务费,更是成为消费者诟病的焦点。

为了快速扩张,全聚德还放弃了传统果木挂炉烤制工艺,改用电烤炉进行流水线生产,失去烤鸭的灵魂和味道。旗下加盟店品控参差不齐,部分门店质量堪比路边摊,分量减少、食材不新鲜时有发生。这种高价低质的反差,直接让品牌丧失性价比优势,割裂了其与消费群体的心理联系。

2014年,一张曝光的“天价”账单将全聚德推向舆论风口:6道热菜、一只烤鸭加主食甜点饮品,费用将近千元。众多网友纷纷分享类似经历,质疑全聚德“价格与价值不符”。顾客纷纷抱怨其价格高、服务差、口味退化和就餐环境一般,本地人和游客迅速转向四季民福、永乐饭庄等竞争对手。

高价格本应匹配高体验,可现实却是菜品分量缩减、口感平庸,消费者称是在交“智商税”。象征仪式与尊贵的价格不再成为品牌壁垒,反变成“一次性消费”,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复购率低下,本地客群占比锐减至14.7%。失去大众基础,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品牌,遭遇游客和本地人双重冷遇。

服务摧毁信任:从注重细节到态度傲慢

更致命的是服务体系的瓦解,它直接放大了价格失衡的负面效应。早期,全聚德曾以严格的服务标准而著称:上鸭时要讲解31道工序、演示切片技法和经典搭配,注重细节互动,营造仪式感。然而,随着公司上市后的急剧扩张,员工流动率上升、培训机制松散,这一传统优势已然荡然无存。

顾客反馈服务人员态度傲慢、等餐半小时无人理会;催菜时回应冷淡,上菜粗鲁、倾斜端碗汤水泼溅却无歉意,甚至推销高价酒和结账时加收不明费用。“摔盘子服务”成为网络热梗,客户流失率高达61%,消费者直言“花钱买气受”。数据显示,近年来全聚德服务投诉量年均增长147%。

服务不是餐饮的附属品,而是体验的核心。对于以文化为卖点的全聚德而言,服务下滑意味着品牌口碑陷入信任坍塌的死循环。当永乐饭庄以勤快巡桌、及时添水赢得顾客青睐时,仍在以“老字号地位”自居的全聚德,不仅丢掉了本地客户,更让游客从“慕名而来”转为“失望而归”。

战略误判:拒绝创新与地域失衡的双重枷锁

全聚德在战略上的失误,体现在拒绝体验创新与地域布局失衡。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460.78万元,同比增长73.99%,但仅占营收的0.3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同行“四季民福”通过数字化点餐、菜品创新与空间改造,实现翻台率5.8次/日时,全聚德的翻台率却暴跌至0.7次。

在餐饮消费进入体验经济与数字化时代之际,公司对点评平台和社交媒体反应迟钝,完全忽视消费者需求变化。北京烤鸭竞争者众多,当顾客为沉浸式体验支付溢价时,全聚德却还在炫耀“光绪年金字招牌”。老字号的“体制惯性”削弱了其市场敏感度,在消费降级趋势下,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更突出的问题是区域发展失衡。全聚德101家门店中,75%营收来自华北,仅北京就贡献4.56亿元。华北毛利率21.6%,华东仅2.64%,东北则为-4.56%。全聚德在2000年后就开始进行跨区域、规模化扩张,然而,在外地市场,遭遇到口味、消费习惯和场景认知等多重壁垒。

烤鸭制作依赖师傅手艺,驻外人力成本高,产品难标准化、口味不适(南方消费者嫌油腻)。动辄两三百元的“京派高端烤鸭”在当地既无旅游属性,也缺乏商务宴请刚需,与本地平价鸭肉之间更存在极高价差,因此,全聚德的全国化布局举步维艰,长沙、海口、杭州多家南方门店陆续关停。

高价低频消费难以支撑日常运营,节日依赖症导致盈利波动,地域失衡限制规模效应,服务和体验不足丧失客户信任。面对危机,全聚德在2020年展开“断臂求生”:取消服务费,菜价下调10%—15%,并创新菜品。但效果有限,客流量仅回升3%,客单价却下跌27%,公司业绩陷入“死亡剪刀差”。

本篇通过对全聚德的财务状况、价格与体验失衡、服务体系瓦解以及战略误判的分析,揭示出这一老字号品牌由盛转衰的内部根源。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最终形成系统性恶化。下篇将进一步探讨全聚德在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尝试,并揭示出其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桎梏与时代错位。

(未完待续)

..;首发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1/229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