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批评邓拓的同时,也批评我们几个副总编辑是“铁板一块”,不敢批评邓拓,“不敢革邓拓的命”,“为什么一点风都不透,没有一个人向中央写信报告情况”。毛泽东还鼓励我们敢于和邓拓“争吵”、“拍桌子”,“只要不到马路上去闹,什么意见都可以提。”这些话,听起来非常刺耳,不知毛老人家是何用心。邓拓是中央任命到人民日报当总编辑,他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勤勤恳恳,尊重同志,我们这些下级——同他合作的伙伴,自然是铁板一块般地和他团结在一起,共同办好报纸,怎么可以同他经常吵闹不休,向上级打小报告、告黑状呢?再者说,邓拓当总编辑又不是民选的,是中央任命的,中央对他不满意,党中央主席完全有权撤他的职,一句话就行了,又何必号召我们起来革邓拓的命?更何况在我们这些下级人员的心目中,邓拓是正确的,他没有错,是你毛泽东批评错了!由此想到在邓拓调离报社后,他写了一首《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诗中的一句:“风雨同舟战友贤”,正说明人民日报领导班子和邓拓同志是十分团结的。毛泽东想以我们之口为凭据来撤掉邓拓,这个算盘是打错了。
毛泽东骂邓拓“辞职”是假的,说他:“你只知道汽车进,汽车出,养尊处优”,这点骂得最不得人心。邓拓的生活简朴,艰苦奋斗一生,在报社同志中是有口皆碑的。在战争中,他的腰受了伤,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形成腰疼的痼疾,不能弯腰伏案写作。他的背上穿了一副钢背心,日日夜夜都是挺直地坐着。他写稿、改稿、编稿都向后挺直的斜靠在床上,背后放一个帆布的马架子当靠背。每次看到他在这种姿态下写作,敬佩钦慕之情油然而生。他不知得了什么病,一天到晚不停地出汗,不停地用毛巾擦汗。报社的同志都十分尊敬他,都为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他的威信很高,报社从上到下都尊称他为“老邓”,根本不叫什么“长”、什么“总”,一律称之“老邓”。
当年,报社同志听说毛主席批评邓拓“养尊处优”,都难以接受,认为这点同邓拓同志根本沾不上边。至于说“汽车进汽车出”,像他这样一位行政七级的部长级老干部,哪一个不是配有专车呢?毛骂邓拓“占着毛坑不拉屎”,参加中央会议后不发消息,不写社论,只能“增加板凳折旧费”,甚至说:“你很像汉元帝,优柔寡断,你当了皇帝非亡国不可!”说老实说,毛泽东本人一进北京就住进皇帝的御用禁苑中南海,这不是帝王思想的反映是什么?
胡乔木的角色令人费解
毛泽东批评人民日报“为什么出八个版”,实际上就是批评大改版,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出八个版,不只是在形式上从四个版改出八个版,报纸增加了一倍的篇幅,而是为了从内容上进行一番大改革,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事后我才知道,当报纸改版的试刊样报送给他时,他并不满意。现在如此批评出八个版,批评我们呕心沥血所进行的大改版,实在使我大失所望。可见,虽然大改版是党中央正式批准了的,毛本人还是坚持不同意的立场。令人难以想像的是毛泽东那种蛮横无理的态度,把自己以前对这件大事的同意,竟然说成“那是我说了昏话”,并说:“我的很多话你们都听不进去,这件事就听进去了!”这简直是当面赖帐了。问题是:毛泽东对人民日报大改版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是一九五六年六月同意过,到一九五七年四月又表示不同意了!胡乔木传达说毛主席同意改版,传的是真经,还是假传圣旨?从人民日报的领导班子来说,大改版前有给中央的正式报告,有胡乔木的口头传达,又有中央的正式批文及转发给各省的中央文件,怎么前后不到一年,竟然成为邓拓被毛老人家大骂一顿的罪状了呢?
对毛泽东如此大骂邓拓的闹剧,我在很长时期内都存在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为什么不骂胡乔木而骂邓拓?直接负责这项罪过的首犯应当是胡乔木,不是邓拓。再说,胡乔木在毛的身边朝夕相处,毛要骂邓拓,毛不可能不先向乔木透风,乔木事先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如果乔木真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好汉,他应当事先向毛承认,人民日报之所以“按兵不动”,是他压下了报社的宣传计划和所写的文章,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而又没有或者不敢向毛请示。如果是这样,毛怎么可能这样没头没脑、张冠李戴地把报社编委会成员叫来大骂邓拓一顿呢?我甚至怀疑,胡乔木可能不仅没有把“按兵不动”的原因和直接责任者事先告诉毛,而且,乔木在背后向毛说了邓拓多少坏话,使毛逐渐装满了对邓拓的一肚子火气,按捺不住才公然宣泻出来,以致到了这样横蛮无理的地步。
新闻专制主义乃传家宝
还值得说一说,在这次“床前训话”中,毛已经表示同意的两件事,以后并没有兑现:一是关于“政治局委员办报”。我向毛提出这个问题时,得到了他的认可。他说“人民日报树大招风嘛,是须要有一个政治局委员主持工作,内外都能顶得住。”而且,在谈话结束前作结论时,还特别提出“将来可以考虑,中央调一个政治局委员到人民日报工作,从根本上解决领导问题。”这件事以后并没有解决。因为如果真正派一位政治局委员来“坐镇”,来“顶得住”,这就不只是顶住树大招来的风,很可能连毛的瞎指挥风也给顶住了。这一点,他不能不有所顾忌。因而他继续指派他的秘书胡乔木到人民日报来“指挥”,会更得心应手些。
另一件事,是毛承认的“人民日报应当自己写新闻”。这不是写什么一般性的新闻,而是重大事件的新闻,也就是人民日报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独家新闻,改变新华社一家垄断重大新闻发布权的现有体制。文革以后,我担任人民日报的总编辑,曾经再一次向中央提出这个问题,要求中央批准人民日报派出一个“中南海采访组”,争取也有发布中央重大新闻的权利。因为受到胡乔木的反对,没有办成。在文革中,人民日报派驻各省市的记者组和新华社各省市分社合并的事也吹了。文革后,两家记者形成竞争,这本来是好事,可是新华社某些领导同志不同意,以致提出“新华社办报”的问题,我举双手赞成。如果新华社也办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就打破了中央党报只此一家的框框。这样,人民日报也可以办一家全国性的通讯社,也打破中央通讯社只此一家的框框,我认为这正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个大改革。可惜,我这个意见被胡乔木认为是“离经叛道”。他不赞成,自然,就难于列入中央考虑之列了。党中央只能有一张中央党报,只能有一家中央通讯社的新闻专制主义传统,还是被当作传家宝,一直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