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从暴雨连年袭燕州看北京皇气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从暴雨连年袭燕州看北京皇气—读“暴雨!还是暴雨!几天下完一年的雨,只能一泄了之?”一文有感
作者:
中共政府为了大办水利、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破坏了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也制造了北京的水资源危机。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危机,中共政府十分短视地匆匆忙忙修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国的绝大部分河流是从西向东流,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则是从南向北横切八百多条自然河流,而且部分高架于地面,自称“天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像一把利剑从南向北直插北龙脉和中龙脉,从而也宣告北京作为国都命运的终结。

2025年7月,北京北部密云区被洪水淹没的地段。

暴雨连年袭燕州,

北京皇气黯然休。

万顷良地立高厦,

百座高墙控水流。

千载几多伤感事,

匠人营国一场空。

三楼本是舶来货,

异道天河送帝终。

2025年9月14日,魏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篇题为“:暴雨!还是暴雨!几天下完一年的雨,只能一泄了之?”刊登在中国环境网上。文章指出,北京这场罕见极端暴雨,从7月23日8时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29日11时。这场暴雨中,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达210.4毫米,密云区全区平均降水量达366.6毫米,其中局地降水量达573.5毫米(密云区郎房峪),接近北京年均降水总量。

文章又指出,7月下旬,一场罕见的极端暴雨突袭华北地区,北京首当其冲,这场持续7天、累计147小时的降雨,以局地超573.5毫米的降水量逼近北京年均降水总量,全市受灾人口30余万,2.4万间房屋受损。

魏科的文章并没有指出2025.7北京暴雨洪灾的死亡和失踪人数。根据笔者分析和掌握的资料,中共官媒一共只发表过两个数据:7月29日凌晨发表的北京此轮强降雨已导致至少30人因灾死亡,其中密云28人,延庆2人;7月31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夏林茂称,北京近期强降雨已累计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此后中共政府再也没有更新死亡失踪人员的数字。

2025年7月,北京暴雨洪灾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远在公布的53人之上。当7月29日凌晨发表的密云死亡28人,未包含7月31日公告的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的31人。而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死亡31人也是一个被大大缩小的数字。除北京密云外,怀柔、平谷都是受灾严重的地区。

北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就成为官方媒体中造成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

关于“极端降雨”,2024年6月6日一位学生向国家气象局提出如下问题:我是一名正在做内涝灾害的学生,目前我国的极端降雨事件事件频繁发生,但是对于极端降雨的定义却有很多说法,并不统一。我想咨询国家对极端降雨的明确定义及其具体降雨量是多少,谢谢。

国家气象局2024年6月21日公布的回答如下:你好,气象学意义上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按照历史资料统计,其发生概率小的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一般以发生概率5%作为统计标准(也有10%或2%)。你所问到的极端强降水,由于不同地区气候背景和年降水量不一,因此,对于该地某个时段的极端强降水,依旧是通过概率进行统计,没有固定量值。现阶段,部分省根据本地防灾减灾需要,制定了定义极端降水的地方标准,如江苏制定了地方标准《极端强降雨事件判定》,可在标准网站上查阅。

根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自2010年以来北京的暴雨记录,发现下列年份有一次或几次暴雨记录:2011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2023年、2024年,而且在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和最大1小时降水强度三个指标中有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指标都超过了2025年7月北京暴雨。

“北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的这一说法,不符合气象学意义上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定义。

燕州:指北京。

北京城市无限制的扩张,下垫面的改变是造成暴雨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2011年6月1日至8月11日北京先后发生8次强降雨过程。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陈静等撰文指出,近50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区面积迅速扩大。据文献,至2000年北京城市化面积约为750平方公里,较1985年的500平方公里增加25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平方公里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卫星城(包括亦庄、黄村、通州等远郊14个城镇)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城市下垫面状况的改变,使城市地表水汽和热量输送发生改变,形成典型的城市气候现象,如城市热岛、湿岛、浊岛等。当城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时,若短时间出现80~100毫米降水,就会出现局部洪涝、公路交通中断、航班延误等事件,形成城市暴雨灾害。

2012年北京发生“7·21”暴雨后,当年的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乔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也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面热力比原先大。这导致城区气温难以回落,水汽无法流失。在此次降雨过程中,正是由于地面热力大,产生对流运动,使得云系不断地新生和发展,加大了降雨强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二十世纪50年代,北京的湿地面积尚有2568.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5.28%。2009年,北京市湿地面积退化到只剩526.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3%。如今北京市把所有的河流、湖泊、沼泽等天然湿地以及水库、塘坝、稻田等人工湿地统统都计算在内,所谓的湿地面积到2024年底也只有6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3%。如果扣除密云水库面积188平方公里和官厅常年水库面积13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只剩303平方公里,是少之又少。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也是北京暴雨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共建政时北京没有一座水库。如今北京有21座大中型水库,还有超过一百多座的小型水库和几百座库容不够水库标准的塘坝。北京水库的“抗洪能力”是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中最大的。仅仅是密云水库和官厅库的库容,就是北京年均径流量的两倍以上。按照中共政府的宣传,北京的水库足以控制大大小小的洪水,不会有水淹北京密云太师屯镇这样的洪水灾难。

北京是千年古城、又是六朝古都,是辽、金、元、明、清、和民国初年的国都,这都得益于北京的风水。古书称:“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在自然条件下,北京的水流走向是从西北向东流,符合好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模式。如今北京的河水是逆地形由西南向东北流,甚至是听人调遣,让它往哪里流就往哪里流。但是一旦暴雨洪水来临,人们又不知道水到底是怎么流的。就是几百年来不曾被水淹过的紫禁城,也是连续几次遭水淹。

北京的城市布局和建设,基本上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模式进行的。

北京大学地理系的侯仁之教授对于北京的起源和城市建议颇有研究。侯仁之教授支持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反对拆除北京城的城墙的意见。侯仁之说:“真的不应该拆城墙,北京是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西方学者看来是里程碑,是文明的顶峰,我们一定要爱护。”侯仁之又表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北京的城墙被拆除了。

三楼指北京的三大建筑:毛泽东纪念堂、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大楼。这三大建筑都不是遵循中国民族建筑的风格。其实,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主义也都是舶来物。

按照中国风水学,中国有三条龙脉:北龙脉、中龙脉和南龙脉。中国的命运与这三条龙脉紧密相连。中国的河流也是顺着三条龙脉由西向东流。真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但是中共政府为了大办水利、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破坏了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也制造了北京的水资源危机。为了解决北京水资源危机,中共政府十分短视地匆匆忙忙修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国的绝大部分河流是从西向东流,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则是从南向北横切八百多条自然河流,而且部分高架于地面,自称“天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像一把利剑从南向北直插北龙脉和中龙脉,从而也宣告北京作为国都命运的终结。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发生过两次讨论北京迁都的问题,一次是因为北京的水资源危机,另一次是因为北京的沙尘暴和空气污染。面对北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的情景,无论是中共现政权还是中国未来的新政权,都必须认真地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未来中国的国都在哪里?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16/229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