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家具示意图(黄玉燕/大.纪.元;)
近日,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克家居”)陷入舆论漩涡。作为中国高端家居代表性企业,其核心品牌“美克美家”被曝出现大面积欠薪、拖欠供应商货款问题,超400名员工被拖欠薪资,涉及金额超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部分欠款长达一年;数十家供应商货款未结,导致断供。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下降8%,归属净利润亏损8,798万元,亏损幅度虽相较去年同期的2.76亿元有所收窄,但扣非归母净亏损仍高达3.17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3.10%,货币资金仅1.56亿元,且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18.30亿元。流动比率为0.84、速动比率为0.27,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已无法覆盖短期债务。
已有多家公司针对美克家居提起诉讼,2025年以来,美克家居作为被告参与开庭的案件已达十余起,其中包括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服务合同纠纷等。美克家居承认受宏观经济与行业低迷影响,称正优化现金流、调整资产结构,但未给出解决欠款的明确时间。这不仅是一起劳资纠纷事件,更是经营亏损、资金链紧张与外部环境恶化等深层危机的集中体现。
由盛转衰:从行业标杆到连续亏损
美克家居成立于1995年,以出口松木家具起家。公司早在2000年便已上市,是家居行业最早的上市企业之一。2001年,旗下连锁零售品牌“美克美家”诞生。2002年,美克美家与美国著名家具品牌“伊森艾伦”合作,进入国内零售市场,在全国40余座城市开出超70家家具连锁店,凭借原创设计、高端材质与直营门店体验,成为国内高端家居代名词。
2014年,公司将证券简称变更为“美克家居”,开启从家具制造商向多品牌、多渠道国际综合家居消费品公司的转型。凭借家具制造业的深厚根基和零售品牌的成功,美克家居一度成为业内仰望的标杆。拥有天津、赣州、越南、美国四大生产基地,实现自产自销。巅峰期时,公司营收达55.88亿元,毛利率52.75%。
然而,辉煌的增长掩盖了结构性隐患。在房地产下行周期与消费紧缩的双重环境下,美克家居业绩急转直下,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2022—2024年,这家代表中产生活格调的上市公司业绩急剧下滑,营收从44.96亿元降至33.95亿元,降幅24.49%;归母净亏损从2.89亿元扩大至8.64亿元,增幅近200%,三年累计亏损超16亿元。
公司门店数量从434家降至327家,缩减24.6%;经营面积从26.62万平方米缩至21.51万平方米,降幅达19.2%。此外,公司员工数量也出现快速缩减。从10,170人降至8,888人,流失1,200多人。进入2025年,情况仍未好转,客流与销售低迷,部分门店甚至“一个月无订单”。为了缓解压力,美克家居不得不继续关闭12家门店。
根据2025年半年报,公司营收主要由直营业务、加盟业务和国际业务三大板块构成,而作为核心板块的直营业务表现疲软:业务营收为6.25亿元,占总营收的42.06%,同比降幅达15.20%。直营业务正是以“美克美家”为品牌的连锁家居业务。截至2025年9月底,美克家居市值从2022年底的65亿元缩水至约32亿元,缩水33亿元,幅度约50.77%。
双重压力:经营模式缺陷和消费降级影响
美克家居长期坚持直营模式,依靠线下体验店塑造品牌感,属于“重资产+高固定成本”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行业上行期能放大规模效应,但在市场低迷时,高固定成本就成为沉重负担。公司门店多选址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面积1,000—2,000平方米,租金、人工和水电等成本高企。当客流减少、销售下滑时,租金与运营成本难以下降,最终压垮利润。
2024年,美克家居营业收入为33.95亿元,同比下滑18.83%,但同期营业成本为22.43亿元,仅同比下降6.23%,营业成本的降幅明显低于营业收入降幅。费用端表现同样承压,公司在销售、管理、财务与研发四项费用上合计20.43亿元,同比下降10.12%,降幅远不及营收下滑幅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直营业务营收同比下降25.74%,但营业成本却同比增加0.70%。而2025年上半年,直营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5.20%,但营业成本同比增加6.54%。公司将一二线城市旗舰店缩减至800平米以下,但经营面积收缩并未立即带来成本优化,由于违约成本,2024年租金及物业费用反而上升12.47%,达到4.96亿元。
美克家居的核心客户是中国中产阶层。然而,该群体的消费信心与购买能力正在急剧下滑。过去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房价暴涨、信贷宽松,中产家庭的财富增长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升值而非稳健收入。他们通过高杠杆(房贷)持有多套房但现金流紧张,负债率高、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济下行、收入减少、房价下降,其消费能力也随之骤降,出现消费降级甚至“中产返贫”现象。
2024年,美克家居的高端会员增长几乎停滞。钻石卡、白金卡会员人数分别仅增49名、41名;而金卡会员人数则减少了125名。核心客户群体增长乏力、消费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流失,进一步影响企业营收。面对困境,公司启动“卖样品、清库存”行动,全国门店通过打折清仓样品减轻库存压力,优先支付房租、水电等开支,但效果不佳,“清仓三折”也少人问津。
此外,美克美家还存在配套投入不足的问题。例如,前两年为贴合市场趋势,公司推出了定制业务,但却并未在各城市区域配备相应的工程监理人员,也未设立专门负责定制业务的部门,当售后问题出现时,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流程来应对和处理,引发消费者不满,导致客户流失。
行业困境:系统性危机浮现
美克家居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家居行业系统性危机的缩影。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家居行业整体承压,尤其是定位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更是经营压力巨大。例如,头部企业居然之家2024年归母净利润7.69亿元,同比下降40.83%。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再次下降45.52%。
根据中国建材流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为1.49万亿元,同比下降3.85%;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市场面积约为20,4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55%。近几年,中国家居市场整体空置率上升,行业加速出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第一、房地产低迷拖累。中国家居行业,特别是中高端家居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连。房地产市场通过新房销售、二手房交易及改善型住房需求驱动家居行业的装修和家具采购,其下行则会导致需求萎缩、资金链紧张及行业生态恶化。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9.7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4.1%。2025年1—6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7%。房地产低迷引发多米诺效应,家居企业因欠薪、供应商断供及卖场租金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消费市场结构性分化。随着经济下行和房地产低迷,中产群体开始缩减支出,消费者更倾向实用与性价比高的选择,高端品牌失去市场吸引力。这导致高端消费市场萎缩,如高端汽车4S店生意惨淡,转向平价修理厂;高端餐饮业举步维艰,价格敏感度显著上升。
家居消费同样受冲击,特别是中高端家居市场,随着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下降,非刚需、高单价商品销量发生暴跌。消费者从“炫耀性消费”转向“理性消费”,注重功能性、耐用性而非品牌溢价。尤其是90后和00后,他们偏好极简、个性化及环保产品,对传统高端家居的兴趣下降。
第三、网上平台对行业造成冲击。传统家居企业依赖线下门店和经销商,而电商平台通过直达消费者模式,压缩供应链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选购家具,传统门店的体验优势被削弱。2024年,中国家居电商渗透率达25%,对传统零售形成压力。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升消费决策透明度,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比价以及个性化推荐,选择高性价比产品。2025年,电商平台在智能家居信息获取渠道中占比43.22%,成为首要来源。这迫使传统企业从“线下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否则将失去市场份额。
第四、美国加征关税影响。美国是中国家居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24年出口额约150亿美元,关税政策变动影响巨大。9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进口软垫家具征收30%关税、对厨房橱柜和浴室柜等征收50%关税、对软木木材征收10%关税,覆盖了中国对美出口90%以上品类。
关税直接提高商品出口价格,中国企业需承担25%—50%的额外成本,中国家居出口企业面临成本飙升、订单流失和供应链重构的严峻挑战。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居产品出口总额达624亿美元,同比下降4.3%,对美出口占比下滑8个百分点。
结语:
美克家居的“讨薪”风波反映出其深陷经营困境,消费降级与重资产模式的结构性缺陷是企业衰落的直接原因。消费降级直接削弱了中高端市场的需求基础,压缩了品牌的溢价空间;而重资产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则导致企业难以灵活调整,陷入亏损与收缩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紧张。
美克家居的困境不仅是企业个例,更是整个家居行业系统性危机的警示。在房地产低迷、市场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关税壁垒等多重效应叠加下,中国家居行业过去二十年依赖房地产繁荣、消费扩张与出口红利建立的繁荣幻象,如今正在现实的重压下加速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