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加速外移 老板:留下来看不到希望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民企加速外移 老板:留下来看不到希望

中国大量民间资本和制造业正低调撤离,把产业链转向东南亚等地。(STR/AFP/Getty Images)

浙江、江苏与广东多位企业主向..;披露,自今年初以来,不少民营企业因政策压力、成本攀升以及美欧制裁等因素,选择将产业转移至海外。其中,浙江温州约两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已完成或正在筹划外迁。

“十一”期间,在中共官媒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宏大叙事的渲染下,中国社会的另一面却在悄然浮现。大量民间资本和制造业正低调撤离,把产业链转向东南亚等地。

温州商人与海外历来联系紧密。温州一家制造业老板周先生近日接受大..;采访时透露,许多与欧洲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自今年初开始,就在加快撤离中国的步伐:“我们这里状况较好的企业都在转移工厂,我已经把一半以上的产能搬到印尼和印度。”

周先生原本在温州经营两家工厂,一家产品出口欧洲,另一家出口美国。出于安全考虑,他不愿透露产品类别,但表示:“受政治环境影响,我们这里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已经去了国外。有人办理欧洲投资移民签证,有人拿到美国绿卡。温州大约两成盈利的工厂已经撤离或正在关厂。”

有四千多名会员的杭州温州商会的刘先生对记者说,除了温州,浙江台州、宁波等地也出现了企业主集中考察越南、泰国、印尼、印度等国的情况。“去年年底和今年的中国新年前,很多老板都去越南、印度考察。我认识的就有二三十个人。”

10月1日,宁波一家纺织厂老板无奈表示:“在国内,原材料、环保、人工、社保样样都涨,我们的利润被压到只剩下2%到3%,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水平,根本撑不下去。到越南租厂,工人成本能降一半,地租可能降一倍,甚至还不止。”

台州一位五金厂主甚至带着全家考察泰国工业区。他说:“国内各种压力太大,环保、社保、税费层层加码。继续留在这里,未来三五年都看不到出路。”不少企业主直言,他们并不是“不爱国”,而是“生存都困难了,谈什么爱国”。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数据不断映射出下行压力。2025年8月,中国出口同比仅增长4.40%,较7月的7.20%明显回落;前八个月整体出口增长6.9%,但进口同比下降1.2%,进出口结构失衡日益加剧。房地产行业则深陷债务危机:2024年房企到期债券规模高达7,703.1亿元,多家龙头房企相继出现境内外违约,导致上下游行业普遍承压。

地方财政收入也在不断缩水,基础建设投资乏力,就业岗位随之收缩。

南京打工的方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最担心的还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很多工厂裁员或者停工,餐馆只愿意请本地人。我如果回湖北老家,听说那边也一样没工可找。”他说,身边不少朋友已经闲在家里,只能靠打零工或者送外卖勉强过日子。

山东滨州的黄先生原本在一家企业担任技术员。他说:“7月工厂放假裁员两百人,9月彻底关门。我投了上百份简历,几乎没有回音。偶尔有企业面试,月薪才3,000元。难怪大学生都去送外卖。”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多重下行压力:出口放缓、投资低迷,房地产债务高企,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民企加速外迁,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不断累积,“饭碗”的忧虑远比官方口号更为切身。

贵州大学退休学者王先生指出:“如果中共当局长期忽视民生,只是空喊所谓的伟大复兴,最终会让社会对这种口号失去信任。强国的基础是普通人的生活稳定,能有工作、看得起病。如果这些都无法保障,所谓的复兴就是对百姓的忽悠。”

多位受访企业主与学者也强调,民企外迁已不仅是个别选择,而是趋势性现象。制造业撤离意味着就业岗位流失,而就业恰恰是支撑社会稳定的根基。当产业链被迫转向海外,留下的是工厂停工、工人失业。对企业来说,这是求生之举;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却意味着生计更加不稳。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记者邢度采访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01/228517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