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摩根士丹利(大摩)于9月29日的闭门会议指出,当前中国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养老金体系或将于2035年前后耗尽、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持续、股市虽短期乐观但长期难以支撑。与此同时,国企密集抛售房产、李嘉诚家族持续撤资,市场信心明显不足。经济摆脱通缩、实现再平衡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养老金危机加剧
据大摩宏观分析师蔡志鹏分析,中国现行社保体系若不改革,至2035年养老金或将用尽。主要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率下滑,以及早期“视同缴费”制度遗留问题。当前采用“现收现付”制度,许多未缴费人员仍享受高额养老金,替代率高达70%,远超国际建议的50%,使基金长期负担沉重。
大摩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启动渐进式改革:提高农村与农民工基础养老金至每月1000元,建立全国统一分层统筹体系,缩小城乡差距。预计改革五年后,额外支出约占GDP的1%,财政可控。资金来源包括国有资本划拨、提高国企分红率和财政补贴。中长期则应发展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降低第一支柱替代率至20%-30%,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并重。
蔡博士强调,这不仅是养老问题,更关系到消费和经济增长。当前就业与收入预期不稳,导致储蓄率高、消费乏力。若社保体系增强保障,有助于改善消费信心,预计到2030年可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
房地产去杠杆:国企抛售与资本出逃
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自2023年“924政策”转向以来,虽有托底政策,但效果有限。地方财政紧张、库存高企,若无中央资金介入,房地产调整难以完成。大摩建议由中央政府在大中城市收储100-200万套房产,耗资约3万亿元,用3年完成库存出清,重建市场信心。
国企近期密集抛售房产,显示其对短期房价前景并不乐观。北京天恒集团9月挂牌出售111套房产,总价超33亿元,称为“优化资产结构”。与此同时,绍兴、烟台、广州、济南、厦门等地国企也纷纷清仓,出售房产总量超过数千套,预示其不期待2025年房市回暖。
李嘉诚家族的撤离更引发市场关注。自2009年起,其陆续卖出内地房产资产超600亿港元,早在2013年市场高点就开始退出。尽管当年遭批评为“看空中国”,但时间证明其判断精准。其后潘石屹等跟随撤退,而恒大、碧桂园、万科、万达等巨头则陷入困境。万达目前通过大幅打折出售项目“止血”,显现房地产企业资金链之困。
有观点指出,李嘉诚的国际化早已布局完成,中国雇员仅占其全球员工的四分之一。他对风险极为敏锐,被视为市场风向标。普通投资者可参考其策略,但应等市场稳定信号出现后再行动。目前来看,国企砸盘明确释放出房价下行压力未尽。
股市与经济前景:短期反弹,长期仍忧
大摩策略师Laura指出,股市短期表现受到政策、企业和资金三大因素推动。特别是“924政策”后,思维定势打破,企业加大创新与出海布局,资金从债市向股市转移,改善了流动性。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股市反弹强劲。科技、金融、原材料等行业盈利上调,大摩上调阿里巴巴目标价至200港元,乐观看待AI相关投资。
但长假前减仓、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如美联储政策、美股波动)可能抑制港股表现。Laura建议投资者“谨慎乐观”,重点关注科技股中的外资流入机会。
从长期来看,AI科技虽具潜力,但短期对GDP的拉动有限(仅0.2-0.3个百分点),且可能加剧就业结构冲击。因此,科技牛市无法单独撑起大局。要打破通缩困局,还需依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社保体系改革和促进消费。
新能源成为亮点领域。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5年碳减排目标,推动非化石能源比重至30%。产业链成本下降显著,光伏与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钙钛矿)仍有20%-30%的降本空间。储能需求从200GWh扩展至TWh级别,利好相关企业如宁德时代、中国石油等。
经济方面,大摩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4.5%,主要靠基建边际托底(5000亿-1万亿元),无全面刺激。四中全会将通过“十五五”规划纲要,明年出台细则,将涉及消费目标、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等。
大摩指出,当前出口尚可,但内需放缓超预期。以旧换新效应减弱,房地产拖累持续。要实现经济再平衡,必须推动需求侧改革,如通过“两个三零”构建统一大市场,并让渡部分WTO发展中成员待遇。
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正逐步显现,养老金危机、房地产去杠杆与股市波动构成三大核心挑战。要走出通缩循环,必须加强社保体系、稳定房地产市场,并深化科技与绿色转型。未来几年,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成功完成这一复杂而关键的转型。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密切关注政策动向与市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