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胧引爆中国数字时代的“人民战争”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于朦胧引爆中国数字时代的“人民战争”
作者:
墙内外的社交媒体近日因大陆艺人于朦胧离奇“坠楼惨死”消息爆发激烈舆论,从最初冲上热搜到随即被全面噤声,迅速演变为民众对中共公权力、资本黑箱以及信息封锁的集体质疑。这一事件已远远超越娱乐圈范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网络生态、公民意识与数字抗争的重要样本。

大陆艺人于朦胧坠楼惨死风波:从娱乐圈悲剧到中共权力黑幕

墙内外的社交媒体近日因大陆艺人于朦胧离奇“坠楼惨死”消息爆发激烈舆论,从最初冲上热搜到随即被全面噤声,迅速演变为民众对中共公权力、资本黑箱以及信息封锁的集体质疑。这一事件已远远超越娱乐圈范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网络生态、公民意识与数字抗争的重要样本。无数网民不断追问:“于朦胧到底在哪里?他遭遇了什么?”

从爆料到呼吁调查:粉丝与民众的数字抗争

事件起点是社交媒体关于于朦胧坠楼的突发传闻。不同于以往明星辟谣后迅速平息的风波,此次在官方与团队均保持沉默的真空状态下,消息迅速膨胀。“于朦胧坠楼惨案”标签很快扩散至各大平台。9月20日,《今日澳洲APP》等观察到,在抖音评论区,大批粉丝与网民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刷屏:“相信法律相信国家,立案专案调查。”这句话策略性地将舆论诉求转向国家机器,要求官方履行法治责任。海外网友Ende Chen在社交媒体X上更呼吁:“为于朦胧发声,就是为我们自己发声!”并要求中共公开透明调查真相,停止掩盖操控,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司法黑幕与人权迫害。

从娱乐圈到“权贵黑幕”

事件迅速突破娱乐圈八卦范畴。一位网民“Enigma”在9月18日直言:“于朦胧事件不是娱乐圈桥段,而是没背景的底层孩子,被权贵玩弄致死的恶性社会事件。”这段话获得数万点赞,因为它揭示了公众普遍的共识:若只是意外或个人问题,官方无需如此严密封锁信息。正是这种反常的沉默,让“被权贵所害”的说法更显可信。另一位网友“livs”则悲观指出,国内热点总会被迅速遗忘,因而建议以英文文案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以此施压中共。这反映了部分中国网民对内在纠错机制完全失望,只能寻求国际声援。

全面信息封锁与反向效应

墙外推特记录显示,微博上大量讨论于朦胧的帖子被删除,相关账号甚至遭封禁,连其本人微博也被禁言,理由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有网友称,“系统自动重置头像”之荒唐情况出现,显示言论管控之严厉。许多评论区用户愤怒表示:“越删越真!”、“评论里不能出现他的名字,你自己看不到,别人能看见。”这使得审查具象化,也进一步强化公众对事件背后黑幕的怀疑。

粉丝更感到深切背叛。网友“离开@kimipuppyo”在长文中痛陈:“于朦胧不得善终,不得见天日,怪不得音讯全无…工作室毁了他,把爱他的人赶走。”这不仅反映粉丝的悲痛,也揭示了艺人与经纪公司间可能长期存在的矛盾,为悲剧增加了更多复杂背景。

墙内外的社交媒体近期因大陆艺人于朦胧离奇“坠楼”惨死而引爆,由刚开始的冲上热搜到彻底噤声,激发成一场民众对公权力、资本黑箱以及信息封锁的激烈质疑。(图片来源:微博)

数字抗争的“人民战争”

在抖音等平台搜索“于朦胧”几乎只剩无关报道时,网民展开多线行动:

替代关键词传播:使用缩写、谐音与表情符号,突破敏感词审查;

跨平台搬运:从一个平台转向另一个平台,突破算法壁垒,扩大影响;

诉诸官方渠道:网民纷纷涌向国务院“人民群众留言板”和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以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的建言方式,直接要求立案调查;

线下抗议出现:9月20日,香港杜梨街甚至出现帐篷抗议,标语写着“为于朦胧发声,向中共问责!”、“自由属于人民,不属于红色权贵!”。抗议者直言:“一个流量明星都能被这样,更何况普通人。今天不发声,下一个于朦胧就是你我。”

结语:事件折射中共社会矛盾

截至目前,于朦胧的死因与真相依旧被浓雾笼罩。官方沉默如铁,民间追问却愈加汹涌。这起事件早已超越个体命运,成为折射中国社会矛盾的棱镜:中共权力遮蔽之下,资本黑箱与舆论封锁如何加剧公众不信任。正如网民所言:“官方敢撒谎,我们敢揭露。”在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众用键盘发起“人民战争”,不仅是为于朦胧发声,更是为自己追索真相。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阿波罗网李冬琪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2/228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