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中国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去人化”革命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洪耀南:中国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去人化”革命
作者:

作者:洪耀南/淡江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台湾自由选举观察协会荣誉理事长

中国近日内炒热料理包餐厅风波,西贝连锁店,老板是西北姓贾,贾拆开就是西贝,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就有“西贝货”的说法,意指仿冒品、山寨货。后来成为“冒牌”的俗语来源。不正经的东西:也可以泛指花样、噱头,带有贬义。《红楼梦》里也出现过“西贝货”,暗指一些虚有其表、不中用的东西。

一碗没有灵魂的饭

中国餐饮界近日最火的一出戏,主角既非米其林大厨,也非抖音大胃王,而是一位脱口秀出身的创业者——罗永浩,与一家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罗永浩对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批评,像一颗油锅里炸开的辣椒,瞬间引爆舆论,把整个餐饮业送上了公审的舞台。

他指控西贝以“料理包”冒充“现炒现做”,背离了餐厅最基本的承诺。西贝则强调,它使用的是“中央厨房”模式,这是餐饮迈向标准化、规模化但不是预制菜。于是,一场关于“料理包”与“真功夫”的争论迅速升级,实则揭开了中国餐饮早已深陷的结构性泥沼:资本正在吞噬餐厅,科技正在掏空厨师。

预制菜:工业的胜利,文化的溃败

所谓预制菜,说白了,就是由中央工厂统一处理食材、统一调味,再经冷链配送到各门店,只需加热便可上桌。它从来不是为了烹饪而生,而是为了效率、为了规模。它原是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了主角。外送平台上的点餐体验,越来越像是点选一份微波便当,“烟火气”与“锅气”成为都市传说。

罗永浩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戳中了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焦虑:我们吃的,到底是热腾腾的饭菜,还是一份流水线产品?那些曾在街角传递温度的小馆子,是否终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热盒子”?

内卷,不过是另一种吞噬

这场看似关于菜单与食材的争议,其实是中国餐饮业深层病灶的体现:资本在卷餐厅,科技在卷厨师。

在平台算法与补贴战逻辑主导下,消费者被驯化成只追求“更快、更便宜”的机器;餐厅为求生存,只能砍人、砍料、砍灵魂,最终投降于预制菜的“高效率”神话。这不再是商业选择,而是被困在生存本能中的挣扎。

而当京东七鲜这类资本巨兽高调喊出“三年一万家”的万店计划,我们早该明白:这不是创新,而是一场全面清场。这场竞争,不再是谁炒得香、谁味道好,而是谁能烧得起钱、买得起流量、掌控得了供应链。对街边小店来说,这不再是竞争,而是死刑。

资本定规则,餐厅变码头

当京东正式启动七鲜万店计划,餐厅的定义早已改变——不再是美食与人情的空间,而是冷链物流的终端、一套数据系统的节点。平台导流、成本压缩、标准化流程,每一道菜,都不再经过主厨的手,而是经过SOP审核与成本演算。

京东打出“现炒现做”的口号,但那更像是语言的烟雾弹。真正炒菜的,不是厨师,而是流程;端上桌的,不是味道,而是算法预测的产品。这不是对厨艺的复兴,而是对记忆的最后伪装。

科技如何“卷”掉厨师的灵魂

当资本吞下餐厅,科技也悄悄夺走了厨师的灵魂。从炒菜机、智能机械臂,到AI食谱与“智慧厨房”,厨艺已被拆解成一条条可复制的指令。味道不再来自经验与直觉,而是数据与程式。

郑州,一家五星饭店的厨师不得不在门口摆摊卖菜补贴业绩。这不是例外,而是冰山一角。当“现炒”都能被写进SOP,厨师不再是餐饮的灵魂,而只是冷链与机械旁的监工。厨艺,终将从艺术沦为操作。

结语:工业赢了,但餐饮输了

这场由罗永浩掀起、由京东完成收尾的争论,最终揭示的不是料理包有没有错,而是中国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去人化”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味道被标准化,人情被边缘化,厨师被降格化。或许我们吃得更快、更便宜,但吃掉的,还包括我们记忆中的那碗牛肉面、那间开了三十年的卤肉饭小店、以及那个总在厨房冒汗、加菜不加钱的老板娘。

这就是内卷的最终样貌:当一切都被效率、成本与规模逻辑吞噬,没有人赢。最后,只剩一碗——没有灵魂的饭。

而那碗饭,再便宜,也不值得吞下去。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镜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21/228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