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百年凉茶“王老吉”品牌之争的教训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萧易:百年凉茶“王老吉”品牌之争的教训
作者:

王老吉与加多宝耗费数十亿元人民币打官司,让双方元气大伤。(..;合成图)

曾几何时,“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红罐凉茶席卷超市货架,力压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佼佼者。然而,短短十余年间,王老吉与加多宝从亲密合作伙伴沦为法庭上的死敌,耗费数十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官司与内斗,不仅让双方元气大伤,更将凉茶行业拖入衰退泥潭。如今,凉茶早已被奶茶、果茶、气泡水挤出主流市场,昔日国民饮品沦为地方性饮料,令人唏嘘。

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战,揭示出一个残酷真相:企业成功的核心在于产品与战略,但短视的内耗与缺乏格局的博弈,可能让百年基业毁于一旦。相对于全球“双子星”品牌如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良性竞争,王老吉与加多宝的自相残杀,堪称中国饮料行业悲剧。本文将从凉茶行业崛起、商标纠纷始末,以及行业内耗的代价等几个方面,剖析这场商战的成败得失,并探讨其深远影响。

凉茶行业的崛起

王老吉凉茶起源于1828年清道光年间,由广州老中医王泽邦(绰号阿吉)创制。因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祛湿的功效,其在两广地区广受欢迎,尤其在治愈瘟疫后更获封“凉茶王”,成为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近两百年间,王老吉品牌几经沉浮。20世纪50年代,因家族分家,品牌分裂为大陆(归国企广药集团)和香港(王氏后人经营)两支,均未形成全国影响力,生意长期不温不火。

真正让凉茶走向全国的,是加多宝的介入与运作。1997年,广东企业家陈鸿道(绰号“佛商”)敏锐捕捉到凉茶的商业潜力。他先从香港王氏后人处购得配方,成立加多宝公司。随后以年租金450万元向广药集团租赁王老吉商标,推出红罐王老吉,区别于广药自产的绿盒王老吉(药品属性)。陈鸿道深谙国人饮食习惯,将凉茶定位为“祛火”饮料,契合火锅、烧烤等场景,打破了地域局限。

这一精准定位极具市场洞察力。在火锅、烧烤、油炸食品盛行的中国,消费者普遍有“上火”焦虑,陈鸿道精准击中了大众需求。2003年,“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横空出世,结合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户外宣传和餐饮渠道布局,凉茶从广东特产跃升为国民饮料,实现销量爆增。

2004年,红罐王老吉销售额达10亿元,远超绿盒的8,000万元;2007年突破50亿元,超越百事可乐和红牛;2011年达160亿元,力压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传奇。

2008年汶川地震,加多宝捐款1亿元,引发“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全民热潮,品牌好感度暴增。随后,对玉树、雅安地震的持续捐款进一步巩固了其社会责任形象。

2010年,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达1,080亿元,堪称中国饮料行业第一品牌。加多宝的营销创新与慈善举动,不仅让凉茶成为国民饮料,还带动了何其正等中小品牌的跟风热潮,掀起凉茶行业的财富浪潮。

商标纠纷:从合作到分裂的导火索

加多宝的成功离不开陈鸿道的商业眼光,尽管市场上风光无限,但加多宝和品牌所有方广药集团之间早已埋下隐患。鸿道集团与广药集团1997年签订的商标许可协议为20年,租金仅占销售额的2.25%(约450万元/年),远低于市场价值。2002—2003年,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将商标使用权延长至2020年,年租金增至537万元。然而,陈鸿道为促成协议涉嫌向广药副董事长李益民行贿300万港元,也因此留下法律漏洞。

2004年,李益民自首并被判无期徒刑,陈鸿道潜逃香港,成为通缉犯。而随着加多宝的壮大,广药集团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廉价出租”了千亿品牌,巨额商业价值令其萌生收回品牌的意图。2010年,广药在人民大会堂发布“王老吉大健康产业”计划,宣布品牌价值1,080亿元,欲自营王老吉。此举引发加多宝强烈抗议,指广药擅用其营销数据,双方矛盾公开化。

2011年,广药以补充协议因贿赂无效为由,提出仲裁要求收回王老吉商标。2012年,法院终审裁定补充协议无效,加多宝失去商标使用权。此后,双方围绕商标权、红罐包装和广告语(如“连续七年中国饮料第一罐”)展开二十余场官司,涉及金额超50亿元。2012年南昌街头,双方销售人员为争夺市场发生斗殴,警察介入,事件对双方口碑都造成重创。

2015年,广药胜诉,加多宝禁用红罐包装并赔偿15亿元。加多宝被迫改用金罐并推出自有品牌“加多宝凉茶”,试图转移消费者认知,但效果不佳。2017年,最高法院裁定双方共享红罐包装权,加多宝红罐回归,但品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为挽回市场,加多宝推出“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广告,试图绑定王老吉的品牌认知。此举激怒广药集团,广药指其虚假宣传,并发起多场诉讼。加多宝则以“正宗好凉茶”“对不起”等文案,暗讽广药“抢孩子”,并通过赞助《中国好声音》、伦敦奥运会等维持热度。然而,巨额营销投入(2013年央视招标5.78亿元)与持续诉讼令加多宝资金链不堪重负。

内耗的代价:凉茶行业双输泥潭

王老吉与加多宝这对“孪生兄弟”,在十年漫长而激烈的商标大战后,双双失去了曾经的辉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品牌形象受损。双方在法庭与市场上互相攻击,让消费者逐渐对凉茶品牌产生审美疲劳,品牌忠诚度下滑。广药集团虽夺回商标,却因绿盒王老吉销量低迷(2011年不足20亿元,远低于红罐的150亿元)而被质疑运营能力。

与背景深厚的广药集团不同,失去“王老吉”商标后,加多宝虽然改名,但消费者长期把“王老吉”与红罐绑定。其自有品牌“加多宝凉茶”市场认知度不足,难以复制王老吉的辉煌,销量急剧下滑。

第二、财务陷入困境。天价诉讼费用直接侵蚀了双方的资金链,尤其是加多宝。2015—2017年,加多宝净利润波动剧烈(-1.89亿元、14.8亿元、-5.83亿元),2017年公司净资产为-3.45亿元,负债131.68亿元,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2018年,加多宝爆发资金链危机,拖欠工资与货款,工厂停产,供应商堵门。反观广药集团,虽胜诉多次,但维权成本同样高昂,分散了其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资源。

第三、内部管理混乱。2018年,加多宝总裁王强与副总经理徐建新被解职,新总裁李春林上任后面临裁员与士气低迷,上市计划受阻,借壳中弘股份失败。而广药集团虽保住商标,但其“大健康产业”战略推进缓慢,绿盒王老吉也未能接续红罐的辉煌,显示出在管理与战略上的缺陷。

第四、消费者兴趣流失。商标纠纷导致消费者难以分辨凉茶“正宗”归属。加多宝“改名”广告虽短期转移了部分忠诚度,但相似包装引发混淆,而绿盒王老吉的药味更重又未获主流认可。

消费者对凉茶的信任度下降,转而选择口感更佳、营销更活泼的新茶饮品牌。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2015—2017年凉茶的家庭渗透率从51.5%跌至45.4%,反映出消费者兴趣的流失。

2010年代初,凉茶曾是资本追逐的热点,何其正等品牌借机入局,香雪制药、霸王集团等企业也推出凉茶产品。若王老吉与加多宝携手优化口感、推出低糖产品、拓展日常饮品场景,或可突破千亿市场。然而,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内耗,不仅让两大品牌从巅峰跌至谷底,更引发凉茶行业整体出现衰退,错失难得的市场机遇。

首先,为争夺市场,双方在超市、火锅店、烧烤摊等渠道展开激烈促销战,凉茶从4元降至3.5元,甚至买一送一,行业毛利率从巅峰时期的60%骤降至不足20%,不少中小品牌(如黄振隆、邓老凉茶)在巨头夹击中纷纷破产倒闭。

价格战使得行业生态急剧恶化,不仅挤压了利润空间,还导致渠道成本飙升:入场费、促销员费用水涨船高,餐饮店老板虽短期受益,但行业整体陷入恶性竞争循环。

其次,在长达十年的官司与渠道争夺中,双方将资源集中在诉讼与营销而非产品创新。凉茶口感单一(药味浓)、包装陈旧、营销停留于“怕上火”,与年轻消费者追求的低糖、低卡、个性化需求脱节。

反观竞争对手,喜茶推出竹蔗毛根水、奈雪推出陈皮洛神花茶,元气森林的气泡水、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以健康与时尚定位迅速抢占市场。甚至可口可乐也推出夏枯草凉茶,分食“祛火”场景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凉茶市场从2017年578亿元巅峰,2018年暴跌18%至470亿元,此后长期停滞在500亿元左右,预计2025年达6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4.5%—5.2%。而新茶饮市场,从2015年不足500亿元飙升至2023年达2,000亿元,2024年突破3,547.2亿元,成为资本宠儿。

最后,是错失全球市场机遇。凉茶承载中医药文化,具备健康与文化双重价值,理论上可比肩红牛、可口可乐,成为全球化的民族品牌。然而,内耗让王老吉与加多宝无暇拓展海外市场。

反观红牛,通过功能饮料定位和体育营销,成功席卷全球;元气森林也通过气泡水进军东南亚、欧美。凉茶行业却因品牌分裂与官司缠身,错失国际化窗口期,至今未形成全球影响力。

结语:

王老吉的品牌之争是中国凉茶行业从辉煌到衰落的缩影。加多宝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缔造了凉茶帝国奇迹,却因行贿丑闻和商标纠纷跌落神坛;广药虽夺回品牌,却未能延续辉煌。旷日持久的诉讼与内斗,不仅让自身元气大伤,更拖累了行业整体发展。对比全球“双子星”品牌的良性竞争,教训尤为深刻。

在商业世界中,内耗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敌人。它不像外部竞争那样激发创新和活力,而是像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蚕食资源、消耗精力,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凋零。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双输结局,便是这一悲剧的典型写照,内耗不仅使两家企业财务受创,更使一个本可比肩国际巨头的品牌被葬送。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913/227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