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办的2025国际汽车供应链博览会上展出的一辆中国比亚迪U9汽车。(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在已开启惨烈淘汰模式。今年8月份各品牌销量的统计数据显示,有9个款型的汽车一个月仅卖出一辆车,包括比亚迪和广汽本田等知名车企的汽车品牌。
据中国大陆媒体“第一财经”9月9日报导,汽车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有零售数据登记注册的车型共有650款。其中,销量最高的是吉利星愿,期内共交付了46,057辆车,这是唯一交付超过4万辆的车型。
其次是特斯拉model Y和五菱宏光MINI EV,在8月份的交付量都在3万辆以上;再次,8月零售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车型共有65款,约占总车型的10%,而乐道L90、零跑B01和风云A9L等车型都在这个范畴内。
另有31款车在8月份的交付量是个位数,其中更有9款车的期内销量只有1辆,分别是:比亚迪仰望U9和唐EV;上汽大通G70;上汽通用凯迪拉克CT4;北京现代菲斯塔;一汽丰田奕泽IZOA;广汽本田极湃1;长安汽车的长安CS95;北京汽车的越野BJ80.
业界注意到,有部分车型今年以来的交付量下滑趋势相当明显。例如,广汽本田极湃1今年1月还能交付777辆,但2月却仅卖出8辆,5—8月的月销量则几乎挂零;凯迪拉克CT4今年1—8月共交付25辆,其中3月和7月销量均为0;而极湃1今年5—8月的零售销量分别为2辆、1辆、0辆、1辆。
在陆媒的相关报导下,中国网友议论纷纷:“比亚迪想坑有钱人,无奈有钱人不惯着它。”“这算啥,看看一代神车飞度,如今落魄成啥样了?”“车市分化加剧,强者通吃,弱者难熬,太现实了。”“各种势力来造车,几家欢乐几家愁,只要还有一口气,不卷死你不罢休。”
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为了提醒公司员工要有紧迫感,去年底曾在该公司的一封内部邮件中警告:“2025年至2027年将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2025年的竞争将比过往更激烈。”
《华尔街日报》稍早时候也曾发文分析指出,中国汽车行业2025年以后大洗牌,是北京产业政策的必然结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补贴和政策来支持和促进这个产业,而当产业达到临界规模时,市场就会进入激烈的淘汰阶段。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供大于求,电动汽车的未来需求也远低于目前的产能。为了保持竞争力,车企就不得不降价内卷或者到海外市场寻找出路。而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
从事全球汽车生产和销售的AutoForecast Solutions公司副总裁山姆‧费欧易尼(Sam Fiorani)在接受《华日》采访时分析说,小企业将出现大量整合和流失,尤其是那些没有出口业务的公司,到最后可能只有国企和大型私企可以幸存。
不过也有外媒认为,欧美各国为保护本土产业,已经纷纷采取行动对来自中国的汽车设置贸易壁垒,中国车企寻找海外市场吸收其过剩的产量已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无法找到哪个市场可以吸纳中国车企如此庞大的产量,所以即便是中国那些资金雄厚的国企,也不能保证其未来一定能够幸存。
(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责任编辑: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