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交事务2025年8月4日
作者:泰勒·约斯特(Tyler Jost),丹尼尔·麦廷里(Daniel C. Mattingly)
译者:听桥
图源:Edward Kinsella
十多年来,中国政治已由一人决定,这个人就是习*近*平。自二〇一二年接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以来,他已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强人统治者。通过大范围的清洗和打击腐败,他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精英队伍。他钳制公民社会,镇压异见人士。他重组军队并使之现代化。他还让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再度生机勃勃。
习*近*平的崛起还重新厘定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他奉行更强硬的外交政策,这包括升级中国在台湾海峡军事演习的频度,并主导和见证中国在南海不断强化的军事存在。他鼓动一批“战狼”外交官与外国批评者唇枪舌战(后来又加以约束)。哪怕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发动战争之后,他仍力推中国与俄罗斯走得更近。简言之,这已是中国的一个新时代。这已是习*近*平的时代。
但不久之后,一切都将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共产党的精英队伍开始物色领导人选,接替七十二岁的习*近*平,中国正从一个由权力巩固主导的阶段,过渡到由接班问题主导的阶段。对任何威权当局来说,政治接班都是一个危险的时刻,尽管共产党法力无边,但在这件事上也不例外。上一次,习*近*平接棒胡锦涛时,共产党就曾处置过政治接班的难题,当时,政变企图、暗杀失败、坦克上街的谣言在北京广为流传。那些谣言或许缺乏事实依据,但高层的政治戏剧却如假包换。
距离习*近*平卸任或许还有一些年,甚至超过十年时间。但现实情况是,在领导人最终放弃控制权之前很久,接班就影响到政治选择。中国统治者在意自己的遗产,他们争先恐后,安插能够继承自己政治议程的人。如何在自己故去之后确保中国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对此念念不忘,这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规模政治运动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一再重组了共产党的领导层。
习*近*平的接班不太可能像毛泽东那样具有灾难性,但权力交接的前奏、执行和遗绪将在未来一些年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和国内政治。美国及其盟国或许按耐不住,要利用这一内部混乱,但介入这一进程大可能事与愿违。相反,他们理当牢记这样一个事实:以往的接班之争都助长了中国外交政策方面的灾难性选择。习*近*平之类强人留下的真空将使接班变得尤其具有挑战性,有可能引发权力争夺和国家方向之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如此动荡,可能波及中国境外,尤其是在中国驾驭其紧张的台海关系之际。
毛泽东模式
自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习*近*平的五位前任中只有一位是完全且自愿让位的。
毛泽东是共产主义中国的强人缔造者,在党和国家机构中操持压倒性的权力和权威,统治国家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华国锋是毛泽东的继承人,在遭排斥之前,把持权力仅有数年。邓小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著名设计师,即使在放弃正式头衔和职位后,仍维持着对中国共产党最重要决策的掌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健康状况恶化之前,邓小平被认为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哪怕他唯一的正式头衔只是一个桥牌协会的名誉主席。接替邓小平成为最高领导人的江泽民,虽说放弃了总书记一职,仍抓牢军委主席这一重要职位不放,这削弱了他的接班人胡锦涛的权力。唯有胡锦涛在一个相对有序的接班过程中一次性向习*近*平交出了所有权力,但习*近*平的对手、大权在握的政治局委员薄熙来的戏剧性倒台玷污了这一过程。
习*近*平回归强人政治意味着他的接班人很可能遵循毛泽东和邓小平设定的模式,他们都试图挑选一位能像他们那样执政的接班人。习*近*平或许认为,他面对的挑战是,得慧眼识炬,在共产党的数千高级干部中分辨出谁的政治信仰与自己相仿。但历史也表明,找到一个政治分身是不够的。不论习*近*平指定了哪一位,对方都需要在那些被他置之不理的人的残酷权谋中求得生机。自习*近*平开始褪下主角光环的那一刻起,一场新的政治博弈就将开始:那些留在政治权力殿堂内的人会支持新领导人吗?或者,他们会抵制新领导人提倡的议程,破坏他的权威,或密谋拿下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