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香港民主派媒体大亨黎智英(中)在前往法庭接受香港颇具争议的新《国家安全法》指控时被带上警车
2019年10月,我踏上了香港的街头。那时,正值反送中运动如火如荼。无数普通市民走上街头,他们或许是学生、教师、白领,甚至是退休老人。大家高举标语,挥舞横幅,喊出的声音只有一个核心诉求:守护自由,守护法治,不愿让香港的司法独立沦为一纸空文。
当时的氛围让我至今难忘。街头弥漫着催泪瓦斯的刺鼻味,前方是手持盾牌与橡胶子弹的防暴警察,后方则是素不相识却互相递水、递口罩的市民。那一刻,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公民社会”四个字的分量:自由不是口号,而是靠鲜血、泪水与勇气去捍卫。
然而,这样的呐喊并没有换来对话与理解,反而迎来了更猛烈的镇压。短短几年间,香港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几乎被摧毁殆尽。黎智英,这位因创办《苹果日报》而成为香港良知象征的媒体人,如今身陷囹圄。他的罪名不是腐败,不是暴力,而是坚持说真话,坚持监督权力。
黎智英的遭遇,并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而是整个社会的警钟。它昭示着:在中共的逻辑里,任何敢于说“不”的声音,哪怕来自企业家、媒体人,哪怕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最终都可能被碾压。
更何况是千千万万没有话语权的普通百姓呢?
在大陆,底层工人讨薪被打压,农民工被欠薪却无处伸冤;网民因几句批评政府的话就被抓捕;甚至在疫情期间,吹哨医生的声音也被封杀。每一次压制,都是对自由空间的进一步挤压;每一次沉默,都是百姓生存空间的进一步缩小。
回望2019年的香港街头,我看到的是勇气;而看向今日的香港,我看到的是被恐惧笼罩的沉默。这种沉默并非人们不再渴望自由,而是因为高压之下,敢于发声的代价太沉重。
反送中运动、黎智英被捕这些事件串联在一起,揭示了一个现实——中共害怕的不是所谓的“动乱”,而是普通人觉醒、质疑与反抗。它害怕真相,害怕民意,害怕哪怕一点点的自由之火。于是,它用高墙、铁窗、暴力与恐惧来回应民众最基本的诉求。
但是,压迫并不能消除追求自由的渴望。
从香港到大陆,从黎智英到千千万万无名百姓,这种反思与抗争会继续存在。因为自由不是恩赐,而是人性中最深的呼喊。
今天,身处自由世界的人们更应明白:沉默和冷漠只会让暴政得逞。唯有持续关注、发声,才可能让那些在黑暗中坚持的人不至孤单。
2019年,我在香港亲眼见证了历史的一页。如今,随着黎智英的遭遇,我们更应看清中共的真实面貌:它不是守护者,而是压迫者;不是为了百姓,而是凌驾于百姓之上。
反思的意义,不仅是回忆过去,而是提醒今天:自由若不守护,就会在一夜之间消失。
(作者为居住在洛杉矶的华人,长期关注香港自由与人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