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怎么成了“红八月”的“牺牲”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活人怎么成了“红八月”的“牺牲”
作者:

和华锦同样身份的中学负责人们,如果经过了1966年的“红八月”未死,后来又在1968年的“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中遭到残酷迫害。在1969年,这些人得到“犯了走资派错误”“犯了严重政治错误”这样的“政治结论”被送到农村劳动。

华锦和其他与她身份相似的人得到正式平反,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的1978年,也就是说,华锦已经死了22年之后。这时候,她是自杀还是他杀的情况被提出来。

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胡耀邦的说法是,对文革的案子平反时,“宜粗不宜细”,“水落石不出”。后一句话的实际意思是,给被迫害的人平反,但是不追究迫害死人的人的责任。

在“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1978年6月3日作出的“关于华锦同志的昭雪决定”中关于她的死写道: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华锦同志积极参加运动,严守党的纪律,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勇于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却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残酷迫害,严刑拷打,不幸于1966年8月22日凌晨壮烈牺牲。

三十年来,华锦同志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是我党的优秀党员和好干部。华锦同志的牺牲,是我党教育事业的一个损失。”

这种说法是当时这一类文章的公式。实际上,1966年8月18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其中包括北京第八中学的红卫兵的,是毛泽东。林彪是跟在毛泽东的身后挥动他的小红书的人物。没有材料可以证明在“红八月”里毛泽东和林彪及“四人帮”有何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发生在以后,原因也与是否要对人民比较人道这样的问题无关。

在华锦的“昭雪决定”中,关于华锦的死,用了“牺牲”一词,既不是“被杀害”,也不是“迫害致死”--一度被用来描述那些受到暴力迫害后自杀的人们的一个常用说法。

“昭雪决定”的写作者也许是不得已才这样写的。但是这个词实在用得不对。

“牺牲”一词,现代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华锦在6月就被“揪出来”被作为“黑帮”“斗争”,显然不是她所愿意的,8月被打和被关押,以至失去生命,更不是出于她的选择。是文革的领导者为了他们的目的而剥夺了华锦和她的同事们的生命,而不是华锦为了什么目的舍弃生命。华锦的死和这一意义上的“牺牲”毫不相干。

“牺牲”还有另一意思。“牺牲”在古代的意思,也就是这一词的原意,是“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人们宰杀牲畜,表示对上帝或者祖先的敬意。最隆重的仪式要宰杀猪牛羊各一,举行仪式后,再分肉吃。华锦和她的同事们从未对毛泽东的文革表示反对,他们也显然没有能力反对文革。在文革前,他们也就只能根据上面发下的教学大纲并使用统一的课本教学生,并不能由他们的意愿构造学校。打死他们这些人,一般人真的难以想象出文革领导者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华锦和她的同事们还非常努力地试图跟上文革的步伐,但是文革给他们排定的角色是充当“斗争”对象直至结束他们的生命。因此,有人想也许他们真可以被比喻为是文革的“牺牲”。杀害手无寸铁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别的意义,只是为了刺激搅动红卫兵的忠诚、残忍和疯狂,推进文革的后来的步骤。但是,我们要记住,这个比喻有很不准确的一面。在古代,人们用被饲养的猪牛羊作“牺牲”,而不是活人。另外,古人宰杀猪牛羊,用刀子一下子杀死,还有专门的屠夫。他们的漫长复杂的仪式过程是用于祭祀的,而不是用于杀死猪牛羊的。在1966年8月,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上和在密室中被拷打的华锦和她的同事们,和古代的“牺牲”相差太远了。

是文革造成了华锦的这样可怕的死亡。再用“牺牲”这样的词语来掩盖她所遭受的残杀,则是文革的遗产的表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国文革浩劫遇难者纪念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21/226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