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埋》:以文学切入土改历史的禁区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软埋》:以文学切入土改历史的禁区
作者:
1950年代,随着党的权力没有了制衡,中国农村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在给予农民土地后不久,共产党又将土地收归国有,建立了人民公社,并实施了导致大饥荒的系列政策,据一些学者的研究,1959年开始的大饥荒造成多达4500万人死亡。

政府希望人们对过去失忆,但像《软埋》这样的作品表明,尽管困难重重,那些过去的历史,还是正在被人们不断重新挖掘出来。

如果在当下回望,1949年中共建政初期的那一段历史似乎已变得遥远。与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相比——最高领导人任期制的取消、对公民社会的打压、日益收紧的思想控制、以及对新冠疫情起源这样重大事件的避而不谈相比,发生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也许令人遗憾,但似乎已有点无关紧要。

但事实是,发生在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至今还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一场充斥着暴力、残忍、以及私刑与暴民统治的运动,二十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中共利用这场运动,将中国社会的大部分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

土地改革对中共如此重要,使得其至今仍是一个终极禁忌,也是这个政权不能被讨论的"原罪"。几十年来,甚至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社会大动荡,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批评,但作为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基础,土地改革一直是批评的禁区。在官方的叙述中,它被描绘成一场将土地分给贫困农民,使得"耕者有其田",并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运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方方出版于2016年的小说《软埋》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这部小说之前,中国那些独立的历史研究者们,已研究了土地改革多年。但70岁的方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作品的影响力显然更大。《软埋》出版后,获得了2017年的路遥文学奖(以作家路遥命名),并引起了广泛讨论,直到遭遇中国极左人士的反击,并最终被官方查禁。

《软埋》一书的标题源于一种"不用棺材来安葬死者"的民间现象。根据中国传统,只有因为灾难发生,匆忙中来不及厚葬死者,才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状况。而当时正是土地改革作为"革命"手段横扫中国的时候,中国农村正在遭遇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共产党的历史上,旨在让"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曾得到广泛支持,也在所谓"解放区"很大程度上以温和的方式推进。当时的中国,约8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许多人没有土地,大量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普遍贫困。这项政策早期在共产党控制的地方实行的时候,地主被允许自愿将土地转让给佃农。一些情况下,边区政府也发行债券,从地主手中和平购买土地,再重新分配给无地农民。

在中共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农村被称为"封建社会",农民被称为"农奴",使人联想到农奴的悲惨处境,但现实大相径庭。在《软埋》故事发生的四川东部,地主其实平均只拥有2.4亩土地,大多数人与雇工一起下地干活。共产党所称的"地主"往往也是普通农民,只是比邻居多一点地,稍微富裕一些,并不是中共宣传中那种贪婪的魔鬼。

在土地改革这一领域,转折点出现在1947年,当时中国内战的形势正转向有利于共产党的一方。这使得它得以抛弃温和的土地改革政策,指示地方党政干部推动农村暴力革命。(见尾注1。)党政干部们煽动村民"诉苦",激起对地主的愤怒和仇恨。1949年夺取政权后,共产党加大了压力,将这场运动与针对所谓"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结合在一起。

这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暴力运动。据独立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估计,多达200万地主被杀害,有的人是全家被杀。(见尾注2。)幸存者则遭到殴打、折磨、被强奸等厄运,并在接下来的30年里都成为政治贱民——被剥夺了工作、晋升或上大学的机会。此后每一次运动,包括1966-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些人都是"斗争对象"——这给数千万人带来了难以言状的痛苦。

1950年代,随着党的权力没有了制衡,中国农村陷入了更大的危机。在给予农民土地后不久,共产党又将土地收归国有,建立了人民公社,并实施了导致大饥荒的系列政策,据一些学者的研究,1959年开始的大饥荒造成多达4500万人死亡。(见尾注3。)

即使在今天,中国农民也只拥有土地使用权,而不拥有土地,这剥夺了他们拥有资产的权利,对如何使用土地,他们只能听从党的要求。在后来长达20年的城市化运动中,那些被征地的农民,又不得不放弃土地,只为获得在城市的一套房子,以及微薄的社保金。换句话说,今天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根源于当时的土改运动。

《软埋》中文原版封面

这个政治背景构成了《软埋》的基础。小说以当下为背景,讲述了武汉一位寡居的老妇人的故事。她在年轻的时候,大约1950年左右,被人发现昏迷在河岸上,差一点溺水身亡。当她醒来时,患上了失忆症。她受过一定教育——能识别经典小说和神话故事的情节,但救了她的和蔼医生建议她假装失忆。医生告诉她,假装文盲和无知才是她最好的保护。

几年后,这位医生丧偶,他们两人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中国改革开放后,儿子去南方工作,发了财,然后回到武汉。他买了一栋豪华别墅,让母亲搬进去,并计划把妻子和孩子也接过来。

然而,这个本应是幸福的结局,却触动了这位老妇人。财富、繁荣——这一切对她来说反而充满危险,她陷入了昏迷。

小说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层面是老妇人的内心之旅,她进入了中国神话中的十八层地狱,每一层都揭示着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从她在河岸被发现的那一刻倒叙。她看到自己抱着一个婴儿在一艘船上,船翻了,孩子淹死了,她被卷入水下。接着她看到自己作为地主儿子的妻子,全家被迫自杀,仆人也随主人死去,而她的父母也被杀死,只因为他们是"地主"。

另一个故事脉络是儿子逐渐开始了解家族的过去。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一个箱子,并嘱咐他只有在父母都去世后才能打开。而此时,母亲昏迷不醒,他打开了箱子,在里面发现了日记。日记显示他的父亲也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为了逃避迫害而隐藏了自己的背景。

后来,儿子和一位老朋友一起旅行,这位朋友现在是一名学者,正带领一个学生团队绘制四川东部老宅院的清单。这些老宅曾属于过去的地主与乡绅,但如今已经衰朽。儿子开始拼凑出他家族被压抑的创伤记忆。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这部小说有其缺陷——故事情节几乎完美同步,每一个遗留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年轻人不仅巧合地前往了母亲出生的同一个地方,还找到了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宅,以及她逃去河边的秘密隧道。就如书中一个人物惊呼的,"这听起来像一部电视剧!"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方方驾驭多线索故事情节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这并不奇怪,她本来就是中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她过去就创作了大量以武汉工人家庭为背景的故事。

在中国之外,方方最出名的作品是《武汉日记》。这本书记录了五年前武汉封城的情况,那次封锁最初控制了病毒的传播,但也为中国此后多年日益专断、残酷和无效的"清零"封锁政策埋下了伏笔。

《软埋》一书也挑战了西方许多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很多人以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黑洞,但现实是,尽管压力重重,这个国家仍然拥有广泛的独立作家、思想家和电影人——其中一些人处于社会边缘,但也有一些人,像方方一样,在体制内坚守自己的良知与专业操守。

事实上,《软埋》就是根据谭松教授挖掘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他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四川的土地改革。也有其他人从土改时期寻找线索,以解释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去年,独立电影制作人王小帅发布了一部关于土地改革的电影《沃土》,这部电影就将当下农村的贫困,直接与当年的土改联系了起来。

但另一方面,在中国,土地改革仍然是一个禁忌话题。2021年,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一份需要被禁止的"历史虚无主义"谣言清单,共有十条,其中一条就是"重新审视土地改革"。政府希望人们对过去失忆,但像《软埋》这样的作品表明,尽管困难重重,那些过去的历史,还是正在被人们不断地重新挖掘出来。

尾注:

1.李放春,《"地主窝"里的清算风波——兼谈北方土改中的"民主"与"坏干部"问题》,爱思想网,2009年2月4日: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202185703/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580.html.

2.土地改革导致二百万人死亡,参见 Tan Song cited Brian DeMare, Land Wars: The Story of China's Agrarian Revolu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161–162.

3.四千五百万人死亡,参见 Frank Dikötter,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1958–1962(New York: Bloomsbury,2011).

本期推荐档案:

方方:《软埋》

英文翻译版出版社链接:http://cup.columbia.edu/book/soft-burial/9780231214995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国民间档案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16/226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