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图为2024年11月1日,阴霾垄罩的北京住宅楼。(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曾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小唐梦想在北京扎根,于是在环京地区买下两套房产,一套在河北大厂,一套在天津宝坻。这两套房共分别还贷11年和9年,却成了他痛苦的根源。最终,他决定卖掉房子回老家,两套房一共让他亏损70万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天津的那套就占了60万。去年以来,环京地区房价跌至“几千元一平米”的楼盘比比皆是。
房价暴跌与失业的双重打击
12年前(2013年),北漂的小唐在北京工作,梦想在这座城市扎根,为自己打造一个家,于是贷款在大厂买了第一套房;12年后,他身处失业的浪潮里,唯一的愿望是快点卖掉房子,回到老家县城。
在北京辛苦工作十几年攒下的钱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小唐失望地在社交媒体上自嘲为“我这地狱笑话的一生”。而评论区,还有许多和他同期买房、感同身受的人。他们都曾经相信自己顺应时代做出了正确决定,北京房价太贵,环京地区的楼盘价格是北京的十分之一,这里进可涨价、套现离场,退可自住、落户生活。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畅想,满心欢喜地买下,直到环京房市跌穿人们的心理底线。
小唐自述:2016年,他以65万总价买下天津宝坻一套96平方米的大两居。当时,房产销售承诺这里未来会有高铁,房价会大涨。然而这套曾经被看好的、距离天安门130公里的“优质”大两居成了他焦虑、痛苦的根源。高铁延迟开通,房子空置了9年。他曾有机会以58万卖出,但相信房价会回升而错过。后来房价一路暴跌,甚至跌破20万。最终,这套房子以15万的价格卖掉,让他亏了60余万元。
年近35岁的他面临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找不到新工作,而两套房每月近4000元的房贷,加上在北京2500元的房租,让他不堪重负。房价暴跌与失业的双重打击彻底击溃了他,他认为未来的所有希望都已破灭。
一个群体的共同困境
小唐的经历并非个案。许多与他同期在环京买房的人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当年,他们相信环京地区是投资的好选择,但房价的暴跌让他们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房产经纪和市场的宣传让他们相信买房是稳妥的投资,但最终却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如今,小唐卖掉房子后,所得的钱只够在老家县城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他后悔当年的超前消费,并意识到在职业生涯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样的决定充满风险。他感叹,当年人们鼓吹超前消费,却从未提及背后的巨大代价。
他身边的朋友也劝他别再发布房价下跌的资讯,因为这会“扰乱市场”。
环京地区房价从云端跌落
环京房市的惨状并非偶然。在2015年至2017年左右,北京房价急剧飙升,许多“北漂”和投资者因无法承担北京的房价,转而将目光投向周边的环京地区,如河北的燕郊、大厂、固安、香河以及天津的武清、宝坻等地。这些地区的房价相对较低,且被宣传为未来将受惠于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将大幅改善,房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2016年,以燕郊为代表的“北三县”房价飙升到了高位:燕郊新房价格在2.5万元/平方米至3万元/平方米;大厂新房价格在1.7万元/平方米至1.8万元/平方米。
陆媒曾报导,一名福建的90后,连北京都没有去过,就被忽悠买了环京的房子。
然而中共政府自2017年起,针对环京地区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限购限售政策。例如,非本地户籍需要缴纳三年社保或个税才能购房,且取得房产证后需要几年才能出售。这导致市场交易量迅速冻结,投资客被锁住,需求急剧萎缩。
环京地区的房市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北京的溢出效应,但当地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并未跟上。当房价下跌后,许多人发现无法在北京与环京地区之间实现便利通勤,加上当地的公共服务配套(如教育、医疗)不足,使得常住人口难以留存,本地需求无法支撑巨大的房产供应量。
随着市场降温,房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为了回笼资金,纷纷推出低价房源,甚至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促销。这种恶性竞争进一步拉低了整个区域的房价,形成了恶性循环。
环京的房价断崖式下跌,越来越“亲民”。2024年以来,大厂县房价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贝壳找房平台上显示这个片区的挂牌价格在1.2万元/平米左右,较高点下跌了约56%。但实际上有的卖家会将价格挂在7000元/平米左右。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到处都是几千元每平方米的楼盘。
也有一批人悄悄进入环京,游走在“跌得最惨的小区”之间,准备“捡漏”,结果发现遍地都是“漏”。
环京楼市的价格回落到了2015年,但很多房源即使降价也没有成交,因为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几年间,环京卖了太多的地、建了太多的房子,如今成为数量庞大的二手房库存。
近年来,环京四个市的人口全部下跌。环京城市的人口、楼市齐齐大面积下跌,曾经的“北京后花园”早已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