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长一句"等上级的安排",很多外宾的小心脏就受不了了,伤春悲秋的高呼,"学人风骨何在?学界担当何在?"哭天抢地的哀嚎,"如今大学只有大楼,而无大师,只有领导,而无先生,只有逢迎,而无良知……。"都是好演员,演了一出好戏,戏里的社会政通人和,海晏河清,戏里的人光明磊落,德厚流光,戏里必须有个反派,那就是武大校长了,还演了个丑角。可回到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只有武大校长没有演戏,他的表现是最真实的,其他人的表现我们之所以认为是真实的,并不是他们表演的多好,而是我们也是身在其中的一个演员,说同一个谎言的人,都认为彼此是真实的。人要活着,要活下去,要在一个变态的社会心安理得的活下去,就必须要不断自我合理化维持心理平衡。
不愧是武大校长,全社会都在撒谎,而且都在撒一个低级谎言,他却不屑于众人为伍,明明可以说一堆众人耳熟能详的套话,"学校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全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批评。"这些话虽是套话废话屁话,却也是安全的话,成熟的话,让众人无话可说的话,可武大校长没有选择这样说,而是冷冷的甩给大众一句"等上级的安排"任人点评。于是众人开始嘲讽,开始表演,开始抚大学的尸体痛哭……,现在这些所谓的百年名校,哪个不是早就死了七十六年了,所以大家也别哭别闹别表演了,都是知根知底的中国人,别装外宾,别搞友邦惊诧那一套。
武大校长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校长岗位是上级安排的,那么自己也就是上级的人,所以"等上级的安排",这是明理。武汉大学是有党委和党委书记的,武大校长之所以没说等校党委安排,那是因为他心里信不过,就像恒大集团拥有38个党委、1133个党支部,一万多名党员,依然没有管得住许家印这个坏蛋,都说群众里有坏人,其实党员里面坏人更多,被发现后开除出党扔进群众队伍,这才导致群众里面有坏人。
在武大校长眼里,大学党委只是像党委,就像他当年从北大调到武大当校长,有人问他如何评价武汉大学,他说"喜欢武大是因为武大像北大",喜欢众泰汽车的保时泰,是因为它像保时捷。就像武大校友雷总造的汽车像保时捷一样,人称米时捷。当时人们也可能是小米自己安排的洗地文案:谁会介意自己的女朋友像刘亦菲。刘亦菲会介意,刘亦菲的男朋友会介意,你们可能觉得介意的人数不多,那么换成汽车来说,全球的保时捷车主会介意。当然人家也可以不介意,只是觉得好笑,这不是自取其辱吗?就像当新任的武大校长说出"喜欢武大是因为武大像北大"时,武大的校友们,没人觉得高兴吧?反而大家都觉得被冒犯了,所以那些得意洋洋的认同"谁会介意自己的小米汽车像保时捷"这句话的人,是很low的。为什么喜欢武大,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因为潘金莲漂亮。在直言不讳这点上,武大校长和我很像,这么说,张校长不会介意吧。
武大张校长不愧是学数学的,一句"等上级的安排),如此简短的话,难掩智慧的光芒,它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一方面说明校长眼里有领导,心里装着领导,凡事听领导的,是值得领导信任和重用的,对得起上级的栽培。一方面也说明了武大校长的无奈和向外界透露自己传声筒的形象,也就是说,如此操蛋的处理方式与自己无关,都是上级的安排。还有一方面就是敢于直言,敢于捅破那层各方都在竭力维护的窗户纸。综上所述,武大校长是很有风骨的,是铁骨铮铮的,敢于甩锅给上级领导,勇于让上级领导背锅。他是一个既对上级负责,又对自己负责,对其他人一概不负责的数学家,在一道非常难解的谜题面前,他选择了最优解。首先他自己解脱了,一切责任在上方,其次,他像是指明了责任方,却又没说任何一个名字,"上级",所指的太多了,谁知道是哪个上级,哪个上级的哪个人,除非上级自己亮证了,就像广西防城港的奔驰女司机,亮出执法证,逼他人车辆倒退让路。
新闻报道说,被亮证的网友接到了防城港副市长公安局长的电话,告诉他,奔驰女司机是一个企业主,并非公职人员,她拿出来的证件是假的。至于对方为何知道他的个人信息,副市长解释说女司机是被亮证人的亲戚的亲戚,恰好认得他的车。而被亮证者说,"我问过我爸妈,也给他们看了照片,他们都不认识这个女的。"不过过了一晚,防城港官方又说,证是真的,亲戚也是真的……。哪个是真的我也分不清了,但我自己是真无语了。下次写通告剧本,能不能找点专业人士,哪怕是找些短剧的编剧呢?很雷人,但很真实很有逻辑。
未来这个世界恐怕不是程序员控制的,而是编剧控制的,一种是短剧编剧,负责各种公共事件的查漏补缺,当公共事件里的关键人物、主要脉络,不方便被群众知道时,就要剔除重要人物和关键信息,再发挥编剧的才能补充完整,让大家看不出破绽,我们总是一边嘲笑那些短剧,一边看得津津有味,这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们注定会活成短剧里的人物,甚至我们都不是里面的霸总千金,只是连露面机会都没的群众演员。还有一种是脱口秀编剧,用现实素材编成段子供现实里的人欢乐,你听了段子笑了,有时候会笑中有泪,这就对了,因为你的生活成了段子,而你就是段子里的笑点。
我们生活在这,要明白,很多事情是无证可查的,即便有证,就像那个亮证的女司机,最后肯定也查不清楚是谁,或者说,他们都知道是谁,只有我们不知道,就像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上级"存在,却永远不会清楚上级是谁,是哪个上级。我们要习惯,连一个都小地方的女司机都查不清楚,更何况要知道一个副部级校长的上级是谁。其实我们知道他是谁,他也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他知道我们知道……,又能怎。
很多时候,问题的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问题如何产生和处理问题的机制,只是因为我们被欺骗的次数太多了,我们是那么渴望一个正确答案。就像武大图书馆事件一样,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女的实在太可恶了,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自以为是,像极了我们常见的有中国特色的女拳,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女权的标签,就立马正确无比了,就容不得一点质疑和商榷,看得我立马要动手写一篇文章,可随着了解信息的增多,随着想想自己如果有些跟朋友的聊天被孤立的拿出来,那我很可能也成了一个自己都痛恨和不认识的恶人了。
近些年出了这么多公共事件,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感,那就是,每次事件,我们都想要个真相,可真相迟迟不来,最后我们不得不信的,很可能是个剧本,而且每次公共事件中,不论哪一方个体,最后都是遍体鳞伤,特别是当事的几方都是普通人时。我们正处在一个撕裂的社会,我们都在用警惕甚至愤恨的情绪审视陌生的同层人,我们失去了耐心,我们不再给对方任何解释和修复的余地,或者说,也不被允许,更多时候,我们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情绪的爆发,保护自己的同时去伤害别人,伤害别人的时候也伤害了自己。
说是无形的力量,只是说眼睛看不到,其实在我们心中是有形的,这种形可能不全面,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认知的形象概念,比如说"舆情",这个概念被发明没多久,"舆情"就是网上情绪不稳定的群众的不稳定情绪。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今天,有舆情必须要处理,而所谓的"处理舆情"的方式方法,注定了与法治和常识背道而驰,它有恃无恐,无孔不入,它以为自己在处理不稳定因素,其实它自己才是最大的隐患。
我们无法杜绝问题的发生,那么我们就需要此类事情发生后,建立良好的预防机制和解决机制,可是现在这些都没有,或者说看上去有,还很全面,但是失效了。这才是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推动改变的,而不是在底层看双方缠斗,时不时喝彩叫好或者痛骂几句。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社会学概念:组织脱耦,意思是,对外宣示的价值与内部运行的规则相互撕裂,形成一套"仪式化合规"的表象和一套"策略性服从"的实质。所以我说,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现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很像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造了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人们不信的时候,就动用更强大的资源逼迫他们相信,其实认认真真解题,并没有多难,但他们就是不肯这样做。
生活很艰难,现实很残酷,我们该何去何从?我没有答案,也不知道谁有答案,但我从我的朋友傅国涌先生在有一年的新年寄语中感受到了解题思路,他说,"除夕夜,从乡下回到空城,窗外灯火黯淡,读陈世骧先生译弥尔顿《失乐园》之句:"他再次下令,黑暗如飞逃遁,秩序在浑沌升起,有光照耀。"仿佛这光已在眼前,借这光祝福诸位在不确定的大时代中常有确定的小喜乐,理解并克服当下,朝着这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