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飞|报假新闻真的很赚钱,但抱歉,我丢不起那个人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叶克飞|报假新闻真的很赚钱,但抱歉,我丢不起那个人 —只有一根手指的前台和民宿门边的钥匙
作者:
前几天那个假新闻,“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短剧火爆全美”,一来是“中国短剧走出国门,价值观输出(别管输出了啥)”,二来又嘲讽了美国,媒体立刻趋之若鹜,连基本的分辨能力和甄别步骤都失去了。大家也很乐意看到这个,可开心了,排着队给造谣的自媒体送钱。可我做不到。中国人要生存,违心和妥协都是常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起码的底线还是要有,坑蒙拐骗没必要,傻子的钱确实好赚,但何必缺这个大德又丢这个大人呢?

像我这种做惯媒体的人,一直都知道流量密码是什么,但知道和做是两回事,因为丢不起那个人。

比如夏季在欧洲旅行,如果我能写几篇欧洲人没有空调,日子水深火热,那就追上了热点,流量肯定大大的有,钱也就跟着来了。如果在抖音弄个相关视频,煞有介事批判欧洲的“假环保”和“真穷”,再把热死人的数字夸大几十倍,那么给我打赏的傻子就会成群结队。如果想搞个深度剖析,采访几个老外,让他们声情并茂哭诉自己没空调,再将空调这事儿与环保主义、欧洲经济崩盘、欧洲整体落后等扯上关系,我就立马正能量了。

就像前几天那个假新闻,“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短剧火爆全美”,一来是“中国短剧走出国门,价值观输出(别管输出了啥)”,二来又嘲讽了美国,媒体立刻趋之若鹜,连基本的分辨能力和甄别步骤都失去了。大家也很乐意看到这个,可开心了,排着队给造谣的自媒体送钱。

可我做不到。中国人要生存,违心和妥协都是常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起码的底线还是要有,坑蒙拐骗没必要,傻子的钱确实好赚,但何必缺这个大德又丢这个大人呢?

拿空调这事儿来说,欧洲有几十个国家,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各不相同,空调覆盖率也不同。总体来说,欧洲空调整体覆盖率比亚洲和北美低,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家原先的气候确实不需要。但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才凸显了空调问题。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南欧地区,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还有法国的部分区域。

我昨天在斯洛文尼亚一座小城夜宿,早上起来散步,气温只有13摄氏度,冷得我穿上风衣才敢出门。当然,这个温度也不太常见,一般而言,18-26是欧洲夏季最普遍的温度,夜间清凉是常态。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爆火的文章,作者吐槽德国民宿没空调,夏天天黑又特别晚,自己白天快要热死了。可有过海外旅行订房经验的人都知道,可以设定空调这个选项,如果需要空调,系统就会自动剔除那些没有空调的住宿。至于德国夏季的夜间温度,即使近年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也都在20摄氏度上下。大肆渲染自己经验匮乏导致的失误,将之归因于“装不起空调”,其实挺可笑。起码据我的经验,德国乃至欧洲各国,酒店的空调覆盖率很高,民宿和旅馆相对低些,但肯定不会没得选择。

至于空调安装费用高,确实是欧洲许多国家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西欧那些老牌发达国家),因为只要涉及人力成本的东西都贵。但我不太明白,那些平时义愤填膺、认为中国低人力成本是资本剥削底层劳动力的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顺利地嘲笑另一个地方的高人力成本?

我更愿意写自己的真实所见,当然,在这个时代,这样做很不讨好。毕竟,崇洋媚外的门槛从未如此之低,就像前几年脱口秀里说的,一群人拿着西方发明的智能手机、用着西方发明的移动网络技术,将呼吁早餐应该多吃肉蛋奶、少吃粥的医生指斥为汉奸,他们早就魔怔了。现在随便一个社会新闻,评论区都能扯向阴谋,比如有人想去镇政府借厕所,被保安驱赶,换成二十年前,媒体会一边倒批评官僚主义和衙门倾向,现在一群人说“就不应该随便进,万一间谍来窃取机密呢?”

但真实所见的东西,才能够塑造真正的价值观,唤醒真正的人性——很多人别的都不缺,就缺这个,或者别的也缺,更缺这个。

昨天见到两件事,很有感触。一是在斯洛文尼亚小城布雷日采的城堡,我购票进入城市博物馆时,发现前台人员是一位残疾人士。他右手完全断去,只有明显萎缩的小臂,左手则失去了四根手指,也就是说,他只有一根手指。

我做了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在购票和之后购买冰箱贴时偷偷拍了两张照片。这其实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但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会为这个年轻人写点东西,但如果没有图,就会有抬杠的人说我胡编乱造——我为什么一直很反感“适应社会”这个说法?因为这相当于将权利拱手相让给渣滓们,我为了适应渣滓们的要求,就会违心来个自我审查,做出一些有违文明的行为。

他的手指非常灵活,熟练地敲击键盘。如果要使用手机,他会将手机搭在残臂上,以左手仅存的手指触屏。如果不留心看他,这个总是微笑、一口流利英语的年轻人,与四肢健全的人没有区别。

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少,却是欧洲小而美的典范。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世界三十名左右,是柏林墙倒塌后前东欧体系里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它没有法国意大利式的老派和拖沓,但又早早迈入了发达国家序列,各方面相当均衡,也是目前欧洲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布雷日采则是一座人口不足七千的小城,算不上旅游重镇,但保持着斯洛文尼亚典型的城市风貌,非常迷人。

这个只有一根手指的年轻人,可以说非常幸运。他显然接受过正常教育,还有一口流利英语。他的工作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以斯洛文尼亚的中位数收入,他养活自己乃至一家人都没什么问题。而且欧洲人比较随性,社会相对成熟,并没有根深蒂固的职业贵贱之别,供职于城市博物馆,绝对不会失去正常的体面。

在欧洲国家旅行,在各种场合见到残疾人的几率很高。尤其是政府机关的窗口单位,还有博物馆等类似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残疾人得到良好教育后,职业技能出色的可能会成为程序员、律师,普通的就会大量进入门槛并不高的政府机关窗口或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这是幸运,但绝非无缘无故的幸运,更不是“幸存者偏差”的幸运,而是制度下的普遍受益。

昨天还遇到一件事,在布雷日采附近订了间民宿。位置有点偏,但我这种自驾游客显然不受影响,价格只有当地酒店普通客房的一半,却是一栋乡间两层独立民宅,房间又多又大,设施一应俱全。房东是个雅人,书房里留有大量黑胶唱片和书籍。

入住前,他发邮件给我,说房子钥匙就在窗台红色花盆下。我抵达前,还在琢磨是不是一大堆花盆,要在里面找个红色的,这样才比较隐蔽,结果到了一看,房门旁边有个窗台,上面只有一个红色小花盆,掀起来一看,钥匙就在里面。没有任何隐蔽遮挡,完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派。房子里并非没有东西可偷,各种电器一应俱全,识货的还会知道那一柜子黑胶唱片都是宝贝,显然,房东对当地治安很有信心,压根不担心。

前些日子,我发过一个小短文,说我在法国小城普罗万的人行道上拍照时,路过车辆专门停下,以免影响我的镜头,我回头发现并道谢时,他也向我微笑致意。我写道,有些人愿意为了一点善意耽误一下自己的时间。有人又开始理中客,回复说“哪里都有好有不好,什么人都会有,觉得好只是自己刚好碰上了。我就遇到过差劲的,都说日本人懂礼貌,可我去日本的时候,就见过一个不让道的……”

这是典型中国式逻辑的理性客观,平时那些劝你要“客观一点,不要偏激”的人,都会采用这种思维模式和句式,他们以为这就叫客观。但我对这话有免疫力,因为我知道,喜欢将“凡事有好有不好”“凡事都要两面看”挂在嘴边的人都特别极端——还有比“凡事”更极端的吗?

这种虚假的理性客观,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相对”。凡是有好有不好,总有个相对好和相对没那么好的吧?凡事都要两面看,总有个轻重缓急吧?总得看看当事人的需求吧?哪里都有好人有坏人,总有些地方民风好一些,有些地方民风不敢恭维吧?

这世界上当然没有完美的地方、完美的选择、完美的处事方式,但它总有“相对”。但中国式逻辑的“理性客观”,往往抹杀了“相对”,将一锅带着几粒米饭的老鼠屎、一锅有几粒老鼠屎的米饭和一锅没有老鼠屎但可能水放少了的米饭都画上等号,然后来一句“什么饭都有好有不好”。

懂得“相对”,才是真正的客观。比如法国,它可能是我最讨厌的欧洲国家之一,它拖沓、过于政治正确,大城市因为人太多太杂而愈发混乱。但即使如此,它的每座城市都值得细细探访,老派中产阶级仍然是支撑这个国家价值观的关键,他们确实挺可爱。我走在路上,会有无数陌生人向我微笑打招呼,各种场合会遇到各种礼让。它确实“什么人都有”,但我能见到更多的友善,这是事实。有些地方,我只会见到各种警惕和戒备的脸。

能让残疾人保持体面,能够把房子钥匙随意放在门口窗台上的社会,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在这个地球上,它肯定是相对较好的——即使,这个说法与流量喜欢的相反。(文中河景小城图片为毫无名气的新梅斯托)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1/225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