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China Shock2.0:中国冲击2.0的形成
中国在疫情下历经三年长期封控,不确定性的风险让民间消费力道紧缩,房地产市场崩盘、青年失业率攀升等,都造成内需不振与产能过剩。当国内市场消费缩手时,供过于求的厂商在产线设备折旧摊提完毕之下,加上地方政府与银行对出口企业提供退税、低利贷款或是补助,都让企业更积极于清库存、拼现金,并进一步向海外市场倒货。
2022年底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快速的由正转负,反映的是产品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减弱的现象,特别是大宗商品,如钢铁、化工原料、机械设备、部分消费性电子与建材等。2023年延续至2024年PPI指数跌幅未见改善,直至2025年,低价产品的范围扩散至新能源(新三样)产业,如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等。
除了正式的进出口贸易管道之外,中国政府也以物流补贴、税收减免,扶持“跨境电商”,如Shein、Temu、AliExpress、拼多多、淘宝等,以小额包裹方式让消费品,如纺织品、日用品、杂货等产品以低价、少量方式向全球用户输出。
这种中国将过剩的产能大量倾销至全球现象,引发全球关注。因为这些产品不仅仅限于低价的日用杂货、纺织品等,也不限于钢铁、工业品等大宗商品,甚至包括中国自有品牌的电动车、家电等产品,以至于受冲击的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日本、欧美等国。
各国面临中国输出通缩的梦魇
美国前财政部长叶伦曾多次表示中国输出通缩会造成全球市场的潜在冲击,而这样的忧虑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梦魇。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邻近市场,首当其冲地承受了这波冲击。
印尼:纺织业全面崩溃
印尼因中国电商以极低价贩售商品、OEM贴牌,甚至走私的方式大举入侵,使当地的品牌市场遭受重创。印尼最大的纺织集团Sritex于2024年底破产,2025年3月结束营运,造成万名员工失业。据印尼纺织协会统计,印尼已有数十家纺织厂倒闭,另有数十家面临倒闭的危机。约占印尼就业2.75%的纺织业从业人员,预计将会有28万人被裁员。
泰国:重要工业全面受创
泰国也是受灾之一,已有数千家工厂倒闭,工厂产能利用率下滑,据泰国工业联合会(FTI)表示2024年钢铁产能利用率跌至29.3%。预期2025年受影响产业将扩大至30个,包括电器、消费性电子、钢铁、塑胶、服饰、电动车、家居杂货、廉价日用品、快速消费品和农产品等,影响范畴不限于特定的低价商品,而是全面扩展至泰国重要的产业。
马来西亚:本土品牌生存空间受压缩
马来西亚的纺织品、服装、鞋类、陶瓷、小家电与化妆品等产业受中国低价品冲击,尤其透过中国电商平台大量涌入当地市场,导致本土服饰品牌销售下滑、部分工厂缩编或结束营运,所有当地的品牌生存空间都受到压缩。
欧洲:先进国家同样难逃冲击
不仅是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的东南亚国家,这一波欧洲国家也感受到中国所带来的冲击。欧洲优势的汽车产业也被中国廉价的电动车大举入侵,不仅是欧洲本地的市场,出口市场也面临中国产品的竞争。
德国汽车在中国与欧洲的市占率都下降,未来除了可能会关闭数个德国工厂外,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2023年报告,预计至2035年全德国约有18万个工作机会流失,而目前已裁减超过四分之一的员工。这显示即使是传统的工业强国,在面对中国的产能倾销时也难以幸免。
主要国家所采取的行动
中国的产能过剩在川普对中的高关税措施之下,只能让中国产品窜流至全球各地。高盛曾经估算,东南亚和其他新兴亚洲市场约占中国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样的比例持续扩大当中,不过,各国政府也正试着筑起防火墙。
欧盟已特别针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钢铁、光电模组等产业,展开全面性的反补贴与反倾销调查行动。2025年也有可能会调整原本设定为50欧元以下小额包裹豁免门槛,而对于具有高风险的电商平台,启动监管机制,避免中国倾销商品透过小额包裹回避关税与品质检验。
印尼政府则采取反倾销税的措施,设定产品进口配额,成立专责工作小组打击走私与倾销、强化边境查缉、研拟对纺织、鞋类等受中国产品竞争影响产品所适用的保障性措施。
泰国启动钢铁和铝的反倾销税、反规避调查;对电商平台低价商品课征增值税;要求电商平台落地设立税籍,以强化管理;强化原产地证明的管理,避免中国产品洗产地等。
马来西亚则针对低于约 MYR500(约108 USD)的进口网购商品实施10%销售税,并要求跨境电商平台于本地设立公司,提升政府的监管力道与本地商家税率一致,确保公平交易。
综合而言,各国所采取的长短期措施包括关税措施,如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障措施等;法规制度,如外国补贴审查、产品品质检验强化、原产地规则重审等;加强边境管理,如强化查缉走私、强化仿冒品查扣、建立高风险电商平台名单与进口商产品验证登录制度等;数位税与平台管控,如征收跨境电商税(如VAT/GST)、要求注册法人、加强交易追踪;扶持本地产业,如提供补贴、技术升级计划、品牌推广补助以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等。
“中国输出通缩”的梦魇对全球的挑战
中国在本身内需消失、生产过剩,又借由国家力量支持企业“出海”时,全球市场吸收来自于中国的低价商品,而导致原本稳定的产业及其供应链受到极大的破坏,而这不只是某些原物料、中间财或最终产品被中国低价竞争而已,而是几年下来已显现出来产业都有着根本上被中国替代掉的压力。
部分观点认为,化解中国通缩输出应仰赖其内需复苏,然而,当前形势显示此一条件短期内难以实现,现况也许是走向另一个端点。中国内需消费持续难以复苏,产能过剩问题将持续存在,各国政府无论是采取对若干产品课关税、建立法规制度、强化边境管理、平台管控或扶持产业的政策,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作法。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政策能否赶得上产业链崩解的速度?当一条条产业链被中国低价商品逐步取代后,真正接踵而至的恐将是全球性的失业潮与社会压力了。
此文章与信传媒同步刊登
作者为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