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近日被中共多部门联合调查,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7月27日晚,嵩山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证实其住持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
次日,中共佛教协会宣布注销释永信戒牒,象征著这位曾主导“少林品牌化”的宗教人物,其掌舵少林的时代已宣告结束。
29日,少林寺管理处公告,礼请原白马寺主持印乐法师任少林寺住持。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官方通报称,释永信涉嫌挪用、侵占寺院项目资金及资产,同时被举报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据多家媒体交叉确认,释永信于7月25日前后被河南新乡警方带走,案件由新乡方面牵头办理。
7月28日,中共佛教协会发布公告表示,日前收到河南省佛教协会的请示,要求注销释永信的戒牒。
经研究决定,同意注销。
有网民评论:“佛协早干嘛去了?现在要超度他了吗?”亦有人讽刺:“少林寺成了香火庙的提款机,如今基建要用钱了,自然轮到庙里动手。”
“戒牒”是指佛教僧人出家受戒后所领受的受戒证明书。
在中国,戒牒由中共佛教协会统一颁发。
公开资料显示,释永信,俗名刘应成,1965年出生,自1987年起主掌少林寺,至今38年。
他曾任中共佛协副会长、河南省佛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一直活跃于政商与宗教圈,被称为“穿袈裟的CEO”。
十年前举报重现现实环境已截然不同
独立社会学者宋楚阳(笔名)本周一(28日)对本台表示,释永信的问题早在2015年已遭实名举报,指控内容与此次官方披露高度一致,当时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
他分析,此番调查与十年前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实政治与财政环境:“以前中央还愿意扶持少林寺这类文化符号,如今地方财政紧张,寺庙香火不断,收入可观,自然成为目标。”
他认为,像释永信这样地位稳固、外联能力强的宗教领袖过去“难以触碰”,但一旦风向转变,即成为整顿突破口:“这次动了少林寺,意味着其他地方的’释永信们’也可能被清理。
我想,地方政府又能从中捞到一笔,在财政上松了一口气。”
释永信长期推动少林寺品牌运作。
据财新报道,少林寺注册商标多达666项,涉及“禅茶”、“功夫手游”、“少林药膳”等类别。
其主导成立的公司涉及文化、餐饮、医药等领域,寺方保守年收入估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但相关财务状况长期未公开。
少林寺甚至在海外成立4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
成都作家周先生向本台表示,释永信案不仅关系个人落马,更象征著一个长期运行的宗教、权力和资本三角关系正面临重新审视:“一旦宗教组织介入资本市场,必然牵扯复杂的利益和管理问题。
这起事件很可能是对现行宗教运作模式的制度性质疑。”
此次事件也引发大量网友调侃与讽刺。
有人借金庸小说调侃道:“上一次少林寺方丈出事,还是北宋年间的玄慈大师。”
更有人调侃,“虚竹的身世都更清白些。”
社交媒体上亦再度流传有关“宗教世袭化”的旧闻,有传言称释永信意图让释正恩接任方丈,尽管事后遭到否认,但对宗教组织内部透明度的疑虑仍未平息。
目前,少林寺微信公众号已删除与释永信有关内容。
据知情人士透露,释永信早在中国新年前已被限制出境,近期更有地方监察人员进驻寺内,寺务由宗教与统战系统临时接管。
截至记者发稿时,调查仍在进行中,官方暂未公布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