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嫌男方家贫悔婚,结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图: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长卷局部,公有领域)
金士松,清江苏吴江人。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丙子科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散馆授编修,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升侍读,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升侍读学士,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升詹事府詹事,历任广东学政、顺天学政,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升礼部左侍郎,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改吏部左侍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升礼部尚书,二年(公元1797年)八月改兵部尚书,五年(公元1800年)正月卒,谥文简,入祀贤良祠,纪昀为其撰墓志铭。
金士松小时候家境贫寒,常跟随着父亲金老先生外出读书。他父亲在县里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有一年,教到除夕才放假,主人对此表示很惊讶,问为什么这么迟才放假?金老先生说:“我明年正月下旬准备为儿子娶媳妇,担心会耽误上课时间,所以提前在今年先补一补课。”老先生又说:“贫穷的读书人操办婚事非常不容易,小犬聘礼的费用现在仍无着落,能否预支明年两个月的学费,可以吗?”主人听后,就照他说的支付了薪水,让他回家去了。
到了预定的日期,金家准备好了聘礼,延请宾客。媒人赵某,是金老先生的旧交好友,两人为这桩婚事感到非常开心。赵某带着聘金来到女方家。女方家姓徐,号称“素封之家”,虽无官爵封邑,但是资财丰厚,是地方上富有的人家。
徐翁一看见媒人赵某,就立即变了脸,生气地说道:“差点被你耽误了,现在才知道金家穷得一无所有,我的女儿怎么能嫁给一个穷小子呢?”媒人对他说:“您先前已经答应了这件婚事了,怎么能反悔?”但徐翁言词、语气强硬,坚决不同意。
媒人无可奈何,只能回去告诉了金老先生。这时宾客朋友已经满座了,听说事情中途有变,大家都默然无言。金老先生非常惭愧,说:“赵先生替我家做媒,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演变到这一步,现在让大家笑话,又能怎么办呢?”
赵某低头想了很久,然后说道:“我和你是老朋友了,我家还有个小女儿,年纪和你儿子差不多,把她许配给你儿子,我们两家结成亲家,您看怎么样?”金老先生听了很高兴,立刻就答应了。请在座的宾客帮忙做媒,并把准备好的聘礼给了赵家,如期完成了婚礼。
后来金老先生的儿子金士松官至兵部尚书,夫人赵氏也受封为一品夫人,而当初反悔的徐家女儿,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无独有偶,清朝一品官陶澍,年轻时同样经历过对象嫌贫爱富、就在婚礼前悔婚之事,后来女方的下场很悲惨。
《清代学者像传》之陶澍画像。(公有领域)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清朝道光时期重臣、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陶澍在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登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任两江总督,过了九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之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
陶澍一生为官四十年,清廉勤勉,关心民事,改革弊端,政绩斐然。小时候的他,生在边远农村,从小就打柴、放牛、捕鱼,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当初他和同乡黄家的女儿订了婚,但是中途杀出“程咬金”,有个姓吴的富翁,听说黄家女儿颇有姿色,就想把她争夺过来给儿子做继室。
吴翁用丰厚的彩礼来诱惑黄家老爷。黄老爷子立刻萌发了二心,逼迫陶澍退婚。陶澍不同意,黄女的母亲也不愿意。而黄女本人贪图吴家的财富,加上她的父亲极力坚持,于是决定不嫁给穷书生。
此时黄家中有一位收养来的婢女愿意代替小姐出嫁,黄女的母亲同意了,陶澍也坦然接受。后来陶澍官至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婢女出身的陶夫人受到朝廷封典,成了一品诰命夫人。
而吴翁这一方,因为他仗恃家中富有,霸占了一户姓曾人家的田地,两家结下仇怨,相互争斗。结果吴家儿子被殴打致死,接着吴翁也死了。吴姓族人欺负黄氏孤儿寡母势单力薄,把她们家的田产侵吞殆尽。当时陶澍已经成了达官显贵一族,因为父亲去世奔丧回乡,才知道事情后续的经过。他可怜黄女的窘境,赠送给她五十两银子。黄女惭愧悔恨得想要寻死,每天抱着银子哭泣,而不舍得用。不久五十两银子竟被小偷偷去,她一气之下自缢而死。后来陶澍还年年持续不断地周济她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