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有乡下人搞这套?错了,连台北的巷子里都有人摆香案。最妙的是,街坊之间互送年糕、萝卜糕、芋头粿,谁家新年的灯笼挂得漂亮都成了全巷子的骄傲。
要说最热闹的,还得是台北101的跨年。我一开始还以为大家只是看看烟火,结果现场跟演唱会拼场似的,站一个小时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还有人自带音响跳团体舞。
物价不是便宜
台湾物价贵吗?贵。我第一次去超市,拿了一袋小青菜、一盒草莓、两根玉米,结账时手都在抖:怎么能花掉我一顿烧烤的钱啊?
再说便当店,均价也就人民币二十多块,有饭、有菜、有肉、有配汤。我吃到一家日式便当连锁,配的是煮豆腐和糖心蛋,还有的阿姨跟你说:“来~吃饱再出门喔~”
餐厅聚餐呢,确实贵。我朋友请我吃了一顿日料,三个人吃了将近四千台币,最后我看着那条剩下的秋刀鱼,默默在心里算了下今天等于吃掉了七个便当,我差点当场落泪。
还有油价,以为便宜对吧?其实表面便宜,里头全是“暗器”——什么燃油税、牌照税、道路税,全藏在背后等着你。
保险这种事,台湾真的“管太宽”
刚想睡个午觉,亲戚来电话:“你有保癌症险吗?”刚吃完炸鸡,路边有人拉你:“我们这个重大疾病险,有没有兴趣?”刷个电视,广告里又说:“你值得一个更安心的未来~”
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总觉得这事儿太焦虑了吧。结果真去了解,会发现保险是真的细,什幺小额医疗、失能扶助、长照险、宠物健康险,全都有。
而且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报、真赔、真普及。走进台北街头一问,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保了,剩下一个正在研究要不要加买牙科险。
健保更不用说,办个卡就能走遍大部分诊所医院。排队挂号,一百来块搞定检查,甚至有人还跟我说他洗牙都能部分报销。
我不小心扭到脚,路边找了家诊所看。结果医生没高冷,护士没不耐烦,全程轻声细语,连挂号费都让我觉得“这收费是不是漏了点?”
我问医生:“这个药要多少钱?”她头也不抬地笑了笑:“都在健保里,没什么好担心的啦~”。
公交也一样,很多车都贴着“无障碍”标识,车上有盲人语音播报,还有那种专门为轮椅设计的踏板。
重点来了:没人嫌麻烦。我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上车,司机立刻停稳、放下踏板,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闷声做实事”
很多人以为台湾福利差,其实生孩子给钱,按孩次递增,第二胎比第一胎拿得多,生得越多越鼓励。
教育也不是那种“大新闻”,但深入问,会发现12年义务教育早就实行了,很多公立高中水平不输大学。
大学学费不高,还能申请各种奖助学金,连弱势群体也有专项补贴和生活支持。你如果家里真的困难,我一朋友念书时靠津贴买了台Mac,后来用那台电脑做设计接案。
不过生活舒服归舒服,有些细节你要是长期住,还真会有点喘不上气。
公共空间“人均小”
比如公园。我在台北市中心找了个下午,想找个像样的绿地躺躺,最后发现最多的就是路边那种“有三棵树、两条椅子、一个花坛”的口袋型公园。
说是公园,其实更像是让人喘口气的走廊。稍微大一点的地方,不是人满为患就是被摩托车绕着转圈,想静一会儿都难。
咖啡馆也差不多,要是背个电脑想工作,那就得赌运气。空间小、桌子紧、限时两小时还常常没插座。
刚坐下喝口咖啡,店员就来提醒:“不好意思喔~我们有用餐时间限制~”你一边尬笑一边收拾东西,心里已经奔跑三千米了。
会发现台湾人讲话是温柔的,但生活的空间,不一定宽裕。不是不能忍,是有时候会觉得,怎么连喘口气的地方都得抢呢?
讲话柔柔的,但嘴里从不留情
台湾女生讲话特别有意思,语调轻轻柔柔的,什么事一出口就像撒糖:“你不要再乱吃辣了啦~你的胃又要坏掉了喔~”听着听着觉得甜,回过味才发现,这不就是在骂我吗?
批评带糖衣,毒舌带笑容,反而让人接受度很高。我一度怀疑是不是岛上空调温度设置太低,大家脑子都冷静了。
吵架也好、反对也罢,不高嗓门,也不拍桌子。更多时候是:“我觉得你这个想法可以再考虑一下~”这其实翻译过来就是:“你这想法完全瞎扯。”
你说这种好不好?看心态。要是习惯直来直去,那刚开始肯定别扭。但久了会发现,被人温柔地怼,至少不会把人气到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