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中共中央也没有发布202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因此笔者认为,202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有讨论黄河问题,而是讨论了其他重要问题,只是会议对这些重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不便公布,只能拿《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来说事。
三、引大济湟工程
习*近*平当上中共总书记后,对黄河流域的治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用他自己的话说,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5]。但习*近*平只是贯彻了中共几十年来,特别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提出的治理黄河思路和措施,用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工程措施来治理黄河。又在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工程失败之后,不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希望通过上新的工程措施来掩盖所犯的错误。
最近几年来关于黄河流域报道比较多是引大济湟工程。202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以《织水网、润神州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取得新进展将惠及百万人口》[6]为题报道黄河流域的引大济湟调水工程总干渠通过竣工验收。
图3:黄河流域的引大济湟调水工程总干渠通过竣工验收,图片来源:如图所示
引大济湟工程是黄河流域内的一个调水工程,从大通河调水到湟水。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流经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在甘肃省永登县傅子村注入黄河;大通河是湟水的最大支流,即黄河的二级支流。本来大通河与湟水相隔一座大阪山,平行而行,在青海省民和县享堂注入湟水,请注意,大通河注入湟水的位置在西宁市的下游了。
从大通河调水到湟水的设想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提出。1991年开始对工程进行调研,1996年开工建设。2001年9月黑泉水库主体工程建成并下闸蓄水;2015年6月30日总干渠隧道全线贯通,2015年12月15日总干渠成功实现试通水。接下来就是建设几条干渠的第二期工程。后来引大济湟工程就成为青海省的一号(水利)工程,并被纳入国家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序列。其实,引大济湟工程是一个典型的钓鱼工程,工程造价从1996年的7.7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3年的146.34亿元人民币。最近几年中共的几大官媒频繁、重复地发表关于引大济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的好消息,例如:
2022年10月02日人民网刊登题为《十年,引大济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的报道;
2022年12月18日人民网刊登题为《青海引大济湟工程主体全面建成》的报道;
2022年12月19日光明网刊登《青海“引大济湟”工程主体全面建成1996年陆续开工建设》的报道;
2023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以《引大济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为题进行报道;
2023年9月29日新华社又报道青海“引大济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2023年12月12日国务院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2023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举行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引大济湟工程;
2024年11月13日中国新闻网发布题为《青海省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百万亩田间配套工程陆续通水》的报道;
2024年11月26日中国新闻网发表题为《青海:“引大济湟”工程30万立方米优质水将日供西宁市区》的报道;
202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以《织水网、润神州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取得新进展将惠及百万人口》为题进行报道。
四、大通河水资源是唐僧肉
从河流长度与河流的流量来说,应该是湟水是大通河的支流,而不是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湟水干流全长374公里,81%在青海省境内,长303公里,甘肃省境内长38公里,两省界河长33公里。大通河的河流长度为全长561公里,其中青海省境内长406公里,占72%,甘肃省境内长106公里,两省界河长48公里。湟水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在甘肃省永靖县和青海省民和县之间注入黄河,根据1956—1997年的观测数据,湟水(含大通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4.8亿立方米,而大通河(享堂峡站)年径流量28.4亿立方米。扣除大通河的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8.4亿立方米,湟水所剩的年径流量只有16.4亿立方米。但是湟水流经青海省西宁市以及人口密集地区,区域经济地位更加重要;而大通河流域位于北祁界连山与南界大阪山之间的狭长条状谷地地带,属高寒山区,山高谷深,林草茂密,人烟密度低,水资源比较丰富。当地人民以经营牧业为主,具有西藏高原生活生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