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时候没有被母亲照料好的人,长大后容易有三种性格问题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心理学:小时候没有被母亲照料好的人,长大后容易有三种性格问题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对于强调用“溯源”方式疗愈来访者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眼中,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谓的“溯源”就是从患者的原生家庭以及童年经历中寻找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创伤的根源,以达到“对症用药”的疗效。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无法决定个体的所有性格部分,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的性格基本框架以及性格底色(消极或者积极)。

而原生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父母,这两个人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单从母亲的角度来看,从小没有被母亲照顾好的人,可能会有这三种性格问题。

一、解离倾向

客体关系理论(Theory of object relations)中,母亲作为原始客体的镜像失败将引发自体结构的根本性缺陷。

简而言之,没有得到母亲较好照料或者总是被母亲忽视的孩子,很难拥有完整的,正常的人格结构。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人格面具(Personality Mask),是荣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指的是个体为了满足不同情景下的社交需求而戴上的“角色面具”,这些面具往往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一部分,因此叫人格面具。

英国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68%曾经被母亲忽视过的患者有一定的解离倾向;

即认为自己和社会脱节,并且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在迎合他人需求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多个假性自体。

小时候没有被母亲照料好的人极易拥有多种人格面具,并且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

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心理,从而产生假性自体(Pseudoautologous);

在性格层面看似正常,实则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感觉自己的存在,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社交焦虑

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是他最依恋的人。

对于母体来说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新生儿的过度保护,这种共生的依恋关系也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对孩子的忽视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解离倾向,对孩子过度保护与依恋,也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社交焦虑与障碍

母亲的过度干涉,影响着孩子的课题分离(Subject Separation)完成程度;

而课题分离是人学习成长的第一步,母亲的过度干预只会对孩子带来两个结果:

(1)过度依恋母亲:变成巨婴,无法习得正常社交技巧,在与人的交际中受挫。

(2)排斥母亲的干预:害怕与母亲交流,将自己困在在安全范围内,不喜或害怕社交。

来自韩国的青少年研究表明,67%的学生因母亲的过度干涉而产生社交焦虑与心理问题。

这两种结果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与障碍,这也是十分常见的性格问题。

三、共情能力匮乏

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自闭症研究中心一则心理学研究显示:

那些经历早期情感忽视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与正确道德发展阶段中的表现比同龄人迟缓11个月。

也就是这类孩子很容易产生非理性认知,并且意识不到自己在伤害别人.

因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十分缓慢,性格上呈现出共情能力低下的问题,有着边缘性人格的行为模式倾向,极易成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源于身体中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异常;

当他们观察别人情绪时,他们的额下回与顶下小叶的BOLD信号强度较正常人低29%。

这导致他们无法拥有与常人相当的共情能力,即便他们从他人的行为中习得共情是重要的社交技巧;

但是也无法真正对他人产生共情,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社交手段。

因此,成年之后,他们的共情能力也比较匮乏,对他人表现出高防御性心理与冷漠心理

毋庸置疑,原生家庭不能为一个人的所有人格缺陷与性格问题开脱。

但是一个好的母亲与家庭也会成为治愈一个人痛苦的“港湾”,及时引导孩子成长的母亲,也能“亡羊补牢”;

而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孩子,更要有勇气爱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念念教育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409/220231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