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丽(Shelley Rigger,美国戴维森学院东亚政治学教授)
华安澜(Alan Wachman)的著作《为什么是台湾?中国领土完整的地缘战略理由》英文版在2007年发行,当时他提出一个美国学者和决策者都在迫切争辩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何以为了掌控台湾,不惜危及 中共领导人自该国建国以来所达成的一切成就?
这个问题如今对于美国外交政策和台海两岸关系仍至关重要。本书问世已有十六年,华安澜不幸以53岁之龄早逝也过了十一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和台湾之间仍持续剑拔弩张。台湾海峡如今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至少与华安澜在陈水扁总统第二任期中段完成本书时不相上下。
华安澜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答案并不令人安心,因此也就格外重要。许多学者和政策专家认为北京的对台政策出自意识型态。倘若政策是意识型态性质,就意味着它与特定政治体制相关而有可能改变。华安澜则主张,北京决心将台湾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路并不出自意识型态,而是根植于数百年来 中共领导人将台湾视为中国安全保障之枢纽的确信。倘若北京的政策植根于对该岛在军事上重大意义的现实主义盘算,就更难想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能同意足以强化台湾身为自治实体之地位的任何安排。此一视角也让台海两岸今后的和平变得更难想像。
尽管华安澜接受其他因素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发挥作用,但他确信这些因素在对于台湾问题的多数论述中都被高估了。他决心聚焦于北京政策驱动力所在的地缘战略考量,因为他要“对台湾问题的观点提出修正,这些观点来自于以下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反映出他们始终不变且直接了当地有意矫正历史的不公正、满足大众的民族主义志向、确保政权正当性、提供中国领土完整不被分裂的屏障,或宣示决心……阻止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独立运动”。相对于这些视角,华安澜举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一如清朝及中华民国等前任统治者,同样受到大陆上的中华国家必须控制台湾才能保障中国大陆安全的信念所驱动。
本书运用多种史料,包括历史档案、政府宣言,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分析员和西方学者的论著。华安澜揭示,“台湾是地缘战略资产抑或威胁,取决于中国能否加以掌控”的想法,在中国国内的智识界和政策圈中并无争议。唯有在中国境外,上一段所列举的考量才得到最多关注。这项发现为他的论点增添急迫性。华安澜需要读者理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会轻易被说服、不会放任台湾自行其是。北京的政策并非中国共产党意识型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政治的产物;如果只是中共及其国家的产物,它就不会由十七世纪起相继执政的中华国家表现出来。他反倒主张,台湾自清朝以来始终是 中共领导人“认知地图”的一部分。大多时候,台湾受到外人掌控的想法都触发 中共领导人对于国家安全的焦虑。
华安澜留意到自身论点可能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将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土地拱手让人,藉以解决与邻国的领土纠纷,由此揭示民族主义与领土完整皆不足以完整解释相继执政的中华国家何以一心一意坚持对台湾行使主权。他也揭示出中国大陆政治人物对于台湾重要性的看法与时俱变。唯有中华国家巩固华安澜所谓“中国文明‘核心’或‘内地’”时,他们才会将注意力转向保卫此一核心。他们一旦如此,就会认为台湾既是防御外来威胁的缓冲,又是外来竞争者和敌人可用以威胁中国的潜在桥头堡。
华安澜在本书绪论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台政策,并分成三个时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0年代,北京在行动与言论上都采取极度好战的政策。该国对内以“解放台湾”为口号;在这时期的台湾海峡,北京则与台北发生一连串军力冲突,同时持续唇枪舌战。
北京与美国和解及其中国国内政治的变迁,导致1970年代转向华安澜所谓“软”政策。此一取径由“和平统一”这句新口号刻划出来。本书绪论尤其着眼于李登辉总统任内,就许多方面而言,那时都是台海两岸关系的黄金期。正是在李登辉总统任内,台北和北京终于对彼此打破沉默,运用半官方代表(台湾的辜振甫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汪道涵)的对话,作为两岸展开联络的方式。华安澜进一步揭示李登辉强化台湾安全保障与国际地位的努力,终究破坏台海两岸关系的进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愿容许台湾主张任何国际空间。到头来,北京逐渐相信李登辉并非真心想统一。
李登辉1995年的访美之行,标志着台海两岸热络趋势的终结。台海关系进入第三阶段,北京开始提升对付台湾岛的军事准备,华安澜将这一过程称作“硬的更硬”。其中包含北京决定在2005年通过实施《反分裂国家法》,授权在台湾独立看似迫在眉睫,或统一可能性完全丧失之时对台湾动用武力。北京寻求军事选项的速度历年来各有不同,但199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走向始终不变。凸显并解释北京对台政策的军事化,正是本书重要的第二论点之一。正如华安澜所述,本书的宗旨之一乃是“把北京的军事化战略置入历史脉络中”。
第二章概括本书论点。华安澜主张,中国大陆的历代政府决定以掌控台湾为优先事项,其原因并非担忧国家统一问题、洗雪百年国耻,或确保大众支持。正如本书一位评论者所言,他们决定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台湾“在外人手中是威胁,由中国控制则是资产”,是中国大陆与太平洋竞争势力之间的一处缓冲区。
华安澜确认,中共官方发言与著述关于台湾的主导叙事,强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但他指出,这些因素无法完整解释北京的对台政策,因为“该国无需明摆着诉诸武力,就能解决其他持久敌对的领土纠纷”。他评述:“北京投注在实行其对台宣示的政治资本,远超过其与邻国解决大多数领土纠纷之所需。”(页50)他说,台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具有非比寻常的地位,而这样的地位必须得到解释。他断言,最合理的解释在于台湾的地缘战略位置。
华安澜逝世至今这些年来,支持这一论点的补充证据业已浮现。他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宣称“中国‘崛起’与发展的前途,决定于收复钓鱼台、南海诸岛,或印度收入阿鲁纳查邦治理的那些土地之主权……即使(中、印两国边界)争议的土地面积大致与台湾相当,也并未激起中国人普遍要求收复失土的情绪。反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料,却充斥宣示统一台湾攸关中国普遍发展目标的陈述”(页50)。自从本书英文版出版以来,北京对这些地区更加关注。随着中国国力增长,北京方面也就取得对这些地区重申主权的实力。这些地区全都具有战略意义,即使其战略重要性不如台湾。北京如今乐意在南海和印度边界与邻国展开武装冲突,此事只能更加确立华安澜对于台湾的断言。随着中国捍卫其地缘战略周边的能力增强,该国对于“至关重要”事物的定义也随之扩张。